写作模式,比比皆是。
要是你愿意琢磨,你就能发现,写作有许多模式,可供你揣摩,供你学习,做你写作的垫脚石。
故事,有故事模式。情节,有情节模式,环境描写,有环境描写模式……
最近,我却新发现了一个新的模式,就是句子,竟然也有句子的模式。
句子的模式,它比故事模式,情节模式,要相对简单。而且当你掌握了,足够多的句子模式,你阅读的眼神,还有你的句子,就能上升到文学层面。
当然,有人可能对此说法,要嗤鼻,瞧不上,说写作哪能如此死板,不变通。
可要我来说,这不是死板。而是一个学习写作的人,他在读一本书时,将大量心思用在句子中:
那种句子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这个句子和哪个相似?我以前在哪儿见过这一个句子来着?这句话是不是张爱玲曾说过呀?
如果你学会提出这类问题,通过这些视角解析一本书的语言,那你就是在用一种新的眼光阅读和理解文字,并由此得到更多收获和乐趣。
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吧,写作时要表达时间转变快,我们可能容易运用上这样字眼,一瞬间,一时间,很快……
当然,这么表达没问题。
但是,要是你记忆里,能找到你读过的作家,他们的表达模式,你转换一下表达,你的句子可能新鲜得,要让你心头一颤。
张爱玲,她有一句表达转变快的,她是这么说的:
南方的日落是快的,黄昏只是一刹那,这边太阳还没有下去,那边,在山路的尽头,烟树迷离,青溶溶地,早有一撇月影儿。
日落的快,张爱玲手里写来,真是漂亮呀。她将空间截断,分为两头。这一头黄昏。那一头,月影上来。
当我们运用文字时,能意识到将空间截断,来为我们呈现给读者的场景服务,而不是仅限于表达出一刹那三个字眼,你驾驭文字的水平,马上就上来了。
另一个作家契诃夫,他在短篇小说《阿加菲娅》,也曾用这么一个句式,但又有些不太一样,都能呈现时间转变快。
晚霞还没完全消退,夏夜却已经带着温存而催人入睡的抚爱拥抱大自然了。
契诃夫,他用物件,一个物件,接一个物件,同一个时间,两物件相挤。
当我们了解到,并且对比过,清楚了呈现时间转变快,可以这么一个句式,那么我们不论阅读时,还是运用文字时,你的眼神和手腕,都要要不一样,不是说死板,而是知识的宽裕、从容。
其实,显示转变快,我还见过更妙的一个表达,那是出自于萧红之手,她的《小城三月》里。
在我的家乡那里,春天是快的。五天不出屋,树发芽了,再过五天不看树,树长叶了,再过五天,这树就像绿得使人不认识它了。使人想,这棵树,就是前天的那棵树吗?
萧红,她跟张爱玲写的句子,都是采取截断手段,张爱玲是空间截断,而萧红则是将时间截断。
更厉害的是,她下手更狠,一下手就截咔嚓咔嚓咔嚓地截为三段,而且对应得,又是那么恰当,真是文字天才。
对比读了三个作家,同一个意思的表达,不知道你有什么感触?
而我,对于写作,我想过许多捷径,也尝试过闯荡一些捷径。
可最后,我还是倒回来了,用你们看来最笨的方法,一字一句,踏踏实实地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