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7.12.11-12.21(每日思考)

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7.12.11-12.21(每日思考)

作者: 祥和鸿泰 | 来源:发表于2017-12-24 20:01 被阅读0次

    一、2017.12.8思考题:诗和词有什么区别,仅仅是句子的长短不同吗?

    答:不仅仅是句子的长短不同。

    1、 在今天看来,诗就是整齐的词,词就是不整齐的诗。这是因为词的曲谱失传了,只剩下歌词了。

    2、 我们今天读宋词选本,其实就是在读宋朝流行歌曲的歌词抄本。

    3、 诗和词本质一点的区别:诗是拿来吟诵的,词是拿来唱的。

    二、2017.12.11今日思考:孟知祥只做了半年皇帝就病死了,儿子孟昶接班。孟昶有一篇文字传世,请你听仔细: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帘开明月独窥人,敧(qī)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今天留下的问题就是:这篇东西到底是诗还是词呢?

    答:1、七言八句,押仄声韵,完全是古体诗的样子。《全唐诗》收录过它,题目叫《避暑摩诃池上作》。

    2、但是,也有词的选本收录了它,说它是词,词牌是《木兰花》。

    3、比较同一词牌的纳兰性德那首最流行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后,会发现《木兰花》虽然有一些变体,但第五句必须押韵。这样一看,孟昶写的那首应该还是诗,不是词。

    4、但是,盖棺论定还嫌太早。

    …...这首孟昶的七言八句《木兰花》,或者说它是《避暑摩诃池上作》,怕是后人用苏轼的词《洞仙歌》删改成的,并不真是孟昶写的。

    5、为何出现这种附会?

    ——宋朝人对后蜀有一种很特殊的迷恋,附会出了不少故事。

    ——这不奇怪,孟昶统治后蜀三十年,这三十年里基本称得上国泰民安,文化繁荣,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孟昶本人很有文艺趣味,很风雅,他的贵妃花蕊夫人也是出名的才女,而四川从前蜀时代就是中原书香门第的避难所,文艺风情浓厚。

    ——今天提起古典文学,我们会说唐诗宋词,词是在宋朝发扬光大起来的,而在热衷写词的宋朝人的眼里,后蜀才是很让人着迷的词的世界。

    ——后蜀的文人雅士喜欢搞派对,谈恋爱,写出很漂亮的歌词让很漂亮的歌女演唱,真是让人向往的生活啊。

    三、2017.12.12今日思考:这个题目很容易让我们顾名思义,想到花前月下的诗酒风流。事实上,《花间集》的内容也确实可以这样总括,大量词作都是和男欢女爱有关的,既有刻骨铭心的相思,也有你侬我侬的柔情,当然也少不了一点点床笫(zǐ)之间的香艳。但无论是编选词集的赵崇祚也好,写序题名的欧阳炯也好,还是同时代的那些入选《花间集》的名士也好,只要你想到他们的身份,难免会有一点疑惑:就算蜀国环境宽松,但堂堂国家干部搞这种“低级趣味”,不应该这么高调吧?所以《花间集》这个题目,也许不像字面上这么直白,而是藏着某种深刻而高尚的涵义吧?到底会是什么涵义呢?请你尽情发挥想象。

    答:1、就算蜀国环境宽松,但堂堂国家干部搞这种“低级趣味”,不应该这么高调吧?

    ——词的出身确实不高贵,但《花间集》是“诗客曲子词”,全部由“诗客”所写,完全不收录民间创作,这些国家干部高调表明自己和别的词不是一回事,不属于“低级趣味”范畴的。

    2、所以《花间集》这个题目,也许不像字面上这么直白,而是藏着某种深刻而高尚的涵义吧?到底会是什么涵义呢?

    ——“花间集”的涵义有两重,既是指“阳春季节人们在花丛里唱的歌”,还暗示出人们唱的不是普通的歌,而是《阳春》那样的曲高和寡式的绝唱。

    (“《阳春》、绝唱”是一则著名的典故。源于宋玉的《对楚王问》……当他唱起《阳春》和《白雪》,只有几十人能跟着唱,……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四、今日思考:就这样,《花间集》为词的创作确立了一个传统,就是所谓“词为艳科”,也就是说,词就是应该去写男欢女爱的小情小调,有一点娘娘腔也未尝不可。你可能会有疑问:以前我们提到宋词,总会说宋词有婉约派,有豪放派,人家豪放派总不会写小情小调吧?既然豪放派能和婉约派双雄并立,就说明词也是可以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调性的,为什么非要给它一个“艳科”的限制呢?请你发挥推理能力,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

    答:为什么非要给它一个“艳科”的限制呢?

    ——这是词的应用场景(和文体特色决定的)。

    1、首先,婉约派和豪放派这种称谓很容易误导人,其实并不存在这样两种文学流派,婉约和豪放只是词的两种风格,而且婉约词是主流,豪放词是另类。

    (我们看一些诗词选本,可能会感觉婉约词和豪放词占的篇幅差不太多,但这只反映了选编者的审美口味,绝不是古代社会风貌的缩影。我们读选本,特别要留心这个问题。)

    2、诗是社交工具,必须“高大上”。

    3、词就是为娱乐而生的。在文人词的创作初期,词就是在酒会上娱己娱人的,所以题材必须要窄,内容必须要轻,男欢女爱、花前月下,“艳科”既是最应景的内容,也是最不会犯错的内容。

    五、2017.12.14今日思考:这种娱乐方式越流行,文人写词就越踊跃。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多人都来写词,谁来谱曲呢?刚刚写完的词难道歌女拿过来立刻就能唱吗?为什么我们知道很多著名的词人,却不知道任何一名作曲家呢?再有,诗都有题目,而我们到现在讲过的词为什么都没有题目呢?

    答:1、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多人都来写词,谁来谱曲呢?

    ——古代那些曲子主要是皇家文工团里的职业音乐家写的。

    2、刚刚写完的词难道歌女拿过来立刻就能唱吗?

    ——刚刚写完的词只要标注词牌就足够了,歌女看到词牌就知道该用什么旋律来唱。

    3、为什么我们知道很多著名的词人,却不知道任何一名作曲家呢?

    ——音乐家的地位太低,留不下名字。

    4、再有,诗都有题目,而我们到现在讲过的词为什么都没有题目呢?

    ——曲子都会有题目,比如《浣溪沙》、《菩萨蛮》、《女冠子》,后来就变成了词牌。文人如果给《女冠子》的旋律写词,并不会另外取题目。

    六、2017.12.15今日思考:为什么词在脱离了音乐,变成和诗一样的私人文学创作之后,仍然最适合“要眇宜修”的写法呢?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答:1、词的美感和诗的美感并不一样。

    词的形式美来自不齐整的句式关系(一座苏州园林,移步换景)。

    诗的形式美来自齐整的句式关系(一座凡尔赛宫,以对称关系为主的几何之美)。

    2、参差错落的句式,对称结构和不对称结构的结合,使词更适合去表现非常细腻的感情,尤其是那种含而不露、欲说还休的微妙感情。

    3、举例说明: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七言绝句。有人把第一句最后一个“间”字删掉,重新标点,读起来就像一首词了: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内容只差一个字,但句式一变,感觉就完全变了:诗体壮阔,词体婉转。

    4、结论:词比起诗,句式变得参差错落,读起来就更有悠扬的感觉,好像有千回百转,说不尽的柔情。

    因此,即使词在脱离了音乐,变成和诗一样的私人文学创作之后,仍然最适合“要眇宜修”的写法。

    七、2017.12.18今日思考:宋词名家里边,能把词写得最有词样儿的,最有“要眇宜修”之美的,就是北宋的秦观。你可以推测一下,秦观的词比起朱彝尊刚刚那首词,在细腻、微妙和隐晦的程度上,会更高还是更低呢,为什么?推理的线索其实已经全都给你了。

    答:更低。

    1、原因很简单:秦观是北宋人,那时候的词还是完完全全的歌词,是唱出来给人听的,而不是写在纸上给人看的。

    2、朱彝尊是清朝人,此时词与音乐已完全脱离,讲究文学趣味了。

    3、“听懂”比“看懂”更难,所以听的内容必须比看的内容来得浅白一些。

    八、2017.12.19今日思考:所以我们看王安石和苏轼,虽然也都填词,水平也不比秦观差,但在他们的头衔里,“词人”是很次要的一个,而在秦观身上,除了“词人”的标签之外也实在不好再贴什么了。秦观的词,有一句非常出名:“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但这不是原创,而是把隋炀帝的两句诗“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稍作改动就剽窃来的。隋炀帝的原作还有后两句“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所以连“斜阳”这个意象也是剽窃。剽窃的句子为什么被那么多人推崇,秦观的剽窃版到底比隋炀帝的原版好在哪里?你可以自己推理一下,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想法。

    答:结合2017.12.15的思考题结论:诗和词的审美差异在于,诗的美感是由对称的稳定结构带来的,词的美感来自不对称的稳定感,气氛很不一样。

    1、隋炀帝的原作:“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2、秦观把这个次序颠倒了过来,整首词前面写情,最后用“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这种纯画面、纯景物来收尾。

    3、隋炀帝先写自己看到的风景,然后触景生情,“一望黯消魂”。

    4、秦观其实一样要表达“一望黯消魂”的意思,但把情绪藏在风景里,不是直接告诉别人自己正在“黯消魂”,而是创造了一个最能传达“黯消魂”的意境让人直接去感受。

    5、所以隋炀帝写得直白,一句“一望黯消魂”就把话说死了,没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

    6、秦观写得含蓄,使“诗”对称带来的分立感变成了“词”不对称带来的完整感。

    7、换句话说,秦观的词使一个完满的画面立刻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即视感很强。

    8、而既视感越强的画面,就越容易跨过理性,直接去感动别人。

    (今天的广告专家都很清楚这个套路:如果一个画面没能在一瞬间击中客户的感性,而是让客户有了一点时间空当来调用理性的思考力,那就输了。)

    9、结论:秦观这不叫剽窃,叫点石成金。

    (另一方面,宋朝人不把填词看成正经创作,经常把别人现成的诗句拿过来用,时代风气就是这样。如果诗要这么写,那就真是剽窃了。)

    九、2017.12.20今日思考:她的心情全写在窗外的风景里,我们的视线是透过“自在飞花”与“无边丝雨”才到达她的窗口,然后才窥视到她半隐在窗口的容貌。“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是很无理的修辞,是对常规比喻的一场毫无来由的逆转。你可以思考这样一个美学问题:秦观这样写,到底比常规语序的“梦似飞花”、“愁如丝雨”高明在哪里呢?要求是:不能用感悟体来解释,一定要给出理论化的解释才行。

    答:分两层来回答。

    1、 用比喻——拉近距离——产生欢喜心

    常规语序的“梦似飞花”、“愁如丝雨”,是将“梦”、“愁”这两种虚幻的东西实体化,有画面感和即视感,这是我们的大脑最喜欢的思维方式。

    2、把比喻反过来讲——拉开距离——产生敬畏心

    秦观反过来讲,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不说愁如丝雨,而说丝雨如愁,这是故意制造出语言上的陌生感,而制造出陌生感也就制造出了审美距离。

    距离感可以激发敬畏心,敬畏心很容易转化为美感。

    (3、飞花似梦,丝雨如愁,这种本质上的倒装句,更高明之处在于,在反过来理解之后,依然可以正过来理解,于是飞花似梦,梦似飞花,丝雨如愁,愁如丝雨,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交织在一起,互为本体又互为喻体。这种虚虚实实的感觉,不能被处理得更好了。)

    十、2017.12.21今日思考:那么,对比一下上周讲过的《花间集》里边几首同样描写美女的词,你能看出秦观的写法有什么本质上的提升吗?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

    答:1、词牌同为《浣溪沙》

    (作者:欧阳炯)

    落絮残莺半日天。

    玉柔花醉只思眠。

    惹窗映竹满炉烟。

    独掩画屏愁不语,

    斜欹瑶枕髻鬟偏。

    此时心在阿谁边。

    (作者: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2、欧阳炯的词意思很简单,只是在写一名美女中午犯困的模样,或者说这就是一幅用文字描绘出来的美人图,再没有别的意思。当然,描绘得很生动,也很会渲染气氛,这是文学上的优点,但内容实在没的可说。

    秦观的词,上阕三句,只写了一个上楼的动作;下阕三句,只写了从楼上窗口望出去的一点点寻常风景。但整首词读下来,我们天然就会相信词中的人物是一位妙龄精致的女子,一切意象都在烘托着她那高贵的克制之美。

    3、再来对比,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4、温庭筠高明的地方在于,一首词看似白描,其实藏着剧情;看似堆砌辞藻,其实都有指向。但是,手法无论再高明,格调总有一点猥琐,因为这是在用一个好色男的眼光仔细玩味美女的各种美的细节和美的情态,是《十八摸》的高级形式。

    再回看秦观那首《浣溪沙》,她描写那个女人的美,也没有具体去写脸有多白,头发有多黑,打扮有多入时,气质有多优雅,但他写出了美女的“气象”,而且即视感特别强。

    5、总结:同样写美女,《花间集》的主流写法像“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

    而秦观的《浣溪沙》把美女写出了“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高级感。

    秦观能写出美女的“气象”,这意味着宋词迈出了超越《花间集》的重要一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7.12.11-12.21(每日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gh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