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卑与超越》贯彻个体生命的合作

《自卑与超越》贯彻个体生命的合作

作者: 熊猫人和熊猫猫 | 来源:发表于2020-05-13 20:34 被阅读0次

    这本书,前段时间由心理学专业的朋友推荐。我读的是曹晚红的译本。早早已经看完,却碍于拖延症一直没有分享。部分内容如“社会感”、“奉献”听起来确实很鸡汤,一秒钟被拉回90年代小学思想品德课 --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除去这些肉麻得直掉鸡皮疙瘩的段落,作者整体的逻辑和观点还是可取的。毕竟这本书已经出版了100多年,而经过历史淘洗,它的很多理论放在如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而且,我认为“奉献”的出发点是为善,是正确的。只是这个口号已经喊了70多年,它已经从最初会议讲堂里的“振奋人心”沦为茶余饭后的“调侃笑料”;而那些坚定的实践者,也从铅字报纸中熠熠生辉的“人民英雄”沦为如今网络潮评中的“逞能傻X”。猫毛更认为,是这段令人失望的历史赋予了“奉献”一个错误的定论。我们不该因为没有正确使用这项“工具”,而认为它是不能行使功能的“废铜烂铁”。

    即便不能接受,也可以戴着有色眼镜来看《自卑与超越》里的“奉献”。万不该一叶障目得将它归类到“洗脑鸡汤”,唯恐避之不及。因为,能在历史的更替中保留至今、屹立不倒,一定有它不可替代的闪光点,其中,猫毛对阿德勒的“合作论”相见恨晚,也认为每个人热爱生活的人都不该错过。

    1. 书籍简介

    《自卑与超越》的原名为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作者为奥地利心理学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我和很多人一样,读完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惊异 -- 为什么中文名是《自卑与超越》?整本书都是以“合作”为主题,十二个章节的内容里,恐怕只有一个章节谈论到“自卑”。这样以偏盖全的命题方式放到应试教育的考试中,应该要判为“跑题”的。或许,“自卑与超越”更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满足焦虑青年的饥渴需求,因而为出版商带来更好的销量吧。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阿德勒

    每个人的三观都是在个体经历中塑造的,而每个作家的作品也因此常带有强烈的个人经历色彩。阿德勒作为一个医生出身的心理学家,拥有一个不太普通的童年 -- 从小驼背、行动不便,曾经患过一场差点死掉的恶病。这些经历给他的影响也都体现在了他的作品里 -- 强调“4-5岁时早期记忆”的重要性,强调身体缺陷带给儿童的影响。其中或许有所偏颇,我认为也是人之常情。因为读别人的作品,总该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对待,无论创作者是业界名流还是市井小卒。

    2. 内容概括

    《自卑与超越》总计十二章,第一章直扣“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的主题,提出“我们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直白点说,快乐也好、悲伤也罢,事实就摆在那里,我们为事实赋予什么样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获取什么样的感受。每个人都有其赋予生活的意义,其中隐藏有个人的优越感目标。然而,喜怒哀乐是人生常态,倘若某些人的生命经历总是被阴霾掩盖,便应该尝试从自己赋予生活的意义中debug。第二章讲解了心灵与肉体的关系,内容有些抽象;第三章终于谈到了自卑感和优越感: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结,它甚至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因为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第四章-早期的记忆、第五章-梦讲得更多的是阿德勒心理治疗中的典型案例,可以给心理咨询从业者借鉴。

    第六章到第十二章便是从"家庭"、"学校"、"青春期"、"犯罪及预防"、"职业"、"人及其同伴"、"爱情与婚姻"7个方面讲解我们为何应该重视和增进合作。7个章节就像是个体人生的7个阶段:婴孩->儿童->青春期->成年->职业选择->生活社交->婚姻。阿德勒将困扰成年人的职业、社交和婚姻的问题,看作是合作能力欠缺的表现。然而,合作能力同样需要学习和培养,正如同我们不可能奢望一个从未学习过地理的孩子通过一场地理课的考试。因此,阿德勒从很多地方都有强调家庭培养孩子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尤其是母亲和孩子合作的技巧。考虑到家庭教育的局限性,阿德勒又将学校看作孩子接受“合作教育”的第二次机会。

    3.个体合作的重要性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更多得是从“必要性的层面”讲“合作”,即“缺乏合作”对个体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生活在不能自给自足的社会里,不可避免得和身边的一切人打交道,孤立群体便等于孤立自己,而孤立自己便举步维艰。

    倘若一个成年人无法通过合作的方式在社会中获取值得信任的友情,同时很难确定自己的职业(无法通过合作的方式在社会分工中定位自己的价值,获得生活的保障),通常他的家庭也是破败不堪的。他们在遭遇生活的挫折时,更容易通过犯罪、精神失常、或自杀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些都是面对问题的错误方式,但对这些人而言,却也是最简单的解决方法。

    而倘若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非常甜蜜而融洽,他在工作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的交际范围宽广而成果丰硕。我们可以据此断言,这样的人必然会感到生活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过程,生活中充满了机会,他可以和身边的爱人、朋友合作解决一切问题,生活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

    因此,“合作力”是一项被我们的教育所忽视的能力,拥有它却能够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有效得提升每一个人的社会体验。

    4. 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猫毛想脱离《自卑与超越》的个体角度,从“充分性的层面”略谈“合作”,即“善用合作”对集体有什么样的影响:一句谚语总结-“众人拾柴火焰高”。猫毛这里讲集体合作简直就是班门弄斧,因为合作对集体的影响是直接性的、显而易见的,身边总总都是例子。然而,我们在社会活动中却很少能够主动得产生“合作意识”,或者说选择正确的“合作方式”。

    例如,计算机刚刚开始发展时,很多人认为它应该是一项属于科学家的工作。因此,一个重大的研发项目应该由一群专业训练的计算机精英共同合作完成。另外有一群人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每一个项目应该对外公开,招募任何对它感兴趣的任何人来为它的发展做贡献。几十年的发展到如今,我们看到持后者观点的开源项目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更胜一筹,linux 和 python 都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同样是合作,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对结果也会产生影响。以上“精英式”的合作方式更像是将一群人集结成一座孤岛,而现实中的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将更多人联系在一起,让每一个人参与其中,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奉献自己。同样以程序员举例,当自己在开源项目中的奉献被采纳时,内心也定是欣慰和充满成就感的,这是他能力的证明也是他引以为傲的价值体现。

    因此,集体的成就需要更广泛的个体参与合作,我们“迫切”需要那些能够正确促进人类合作的方式存在:例如,阿里巴巴让买家和卖家的交易更容易;腾讯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便捷。想到这里,猫毛不由得对“合作”二字产生深深的敬畏感。同样得,成功的合作也需要个体积极的奉献意识,猫毛认为,这里的奉献指的是“社会价值”层面的奉献,它可以是无偿得做一项自己能力所及的公益项目,也可以是出色得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最不应该的是,仅仅出卖自己的“个人财富”和“个人的生命”,例如慈善捐款和救人献身等行为,它们只能被称作“肤浅的奉献”,因为它们最简单,也最敷衍。

    5. 猫毛结尾

    一本好书,不仅要逻辑清晰得阐述观点,更应该激发读者的共鸣和观点之外的思考,我认为它都做到了。整本书读来,没有明显的逻辑漏洞,举例也让我感觉心服口服。

    不得不承认,猫毛在阅读这本书期间,被“合作论”深刻洗脑。不过这里,我不认为“洗脑”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它代表你开始接受一个新的观点,开始增加自己的意识复杂度,而只有自己的意识足够强大和复杂,才有能力识别“恶意观点”并免于它的攻击。同样得,我也不觉得“奉献”这个主题很鸡汤,因为我们确确实实在帮助别人和贡献自己的价值时,可以感受到一种情绪的正反馈 -- 那是生命的满足和快乐。

    猫毛读的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卑与超越》贯彻个体生命的合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ho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