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开做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老鼠实验。
将一群刚断奶的幼鼠一分为二区别对待:第一组享受“最惠国待遇”,予以充足的食物让其饱食终日;第二组享受“歧视待遇”,只提供相当于第一组60%的食物以饿其体肤。
结果大大出人意料:
第一组饱老鼠难进千日,未到中年就英年早逝;第二组饿老鼠寿命翻番,享尽高年方才寿终正寝,而且皮毛光滑,皮肤绷紧,行动敏捷,煞是耐看。
更耐人寻味的是,其免疫功能乃至性功能,均比饱老鼠略高一筹。
后续科学家触类旁通,扩大实验范围,涉及细菌、苍蝇、鱼等生物,又发现了惊人相似的一幕幕。
实验为论证这一普遍真理能否放之人类而皆准,科学家又以与人类同源共祖的猴子做实验,结果如出一辙,难分左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食物充足的老鼠,饱食终日,看似可以无忧无虑,但结果却造成了比较差的身体条件,寿命等也不如那些只给60%食物的老鼠。
可见,安逸的生活并非都是好事,会削弱代谢机能,不思进取。
当你口渴难耐时,这时的水最香甜;当你饥饿无力时,此时的饭菜最可口。
生活的富足,使我们远离了寒冷与饥饿。这让我们回想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那对食物的珍惜与敬意。
当下,饥饿感也是富裕之下的奢侈,不容易找到了。
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这都是强调一个“度”,也就是分寸。
会养生的人,吃饭只吃七成饱,也不暴饮暴食。这关系到身体健康与寿命。
适当的匮乏,恰当的享用,会激发人类的调节机制,从而更好地维持身心的秩序与功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