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要求家长读这篇文章并写读后感,所以就做了笔记并写了些文字。
这篇文章来自幼儿园推荐家长阅读的《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全名不记得,因为没买)
这篇文章可以在网上搜到。
核心与亮点
帮助孩子发现兴趣,并支持孩子做其感兴趣的事情。
笔记
意大利导演费里尼说,全世界的孩子在5岁以后送到幼儿园就被扼杀了。
法国风景画家柯罗晚年时说:“我每天早上醒过来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小孩一样天真地看世界”。
** 1. 中国的家长要克服自己的“家长欲” **
家长欲——中国的家长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逼着孩子学这学那。
家长是否了解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教育从观察和了解开始。家长要带着孩子走向他感兴趣的地方。
** 2. 对低年龄的孩子说概念,非常有害 **
带着孩子看、吃、玩,而不要强行灌输他不懂的概念(如“美”,“古代”,“现代”),否则他会厌烦。
中国的孩子会说空话、假话,一点也不像孩子,说明我们的概念教育开始得太早。
不解,作者是说很多中国孩子满嘴跑火车,净说些本身并不理解的词汇?
那先要弄明白作者认为的概念教育具体来说到底是什么,非概念教育又是什么。
孩子10 ~ 15岁的时候,家长要特别观察孩子对什么有极大兴趣。
** 3. 对孩子而言,身教大于言传 **
国外的中小学生都是有组织的全班去博物馆,有专业老师上课,学生自由提问。
国内一些家长自己并不喜欢去博物馆、美术馆,但因为觉得是正确的事情所以带孩子去,作者认为这很可怕,可能会传递错误的信息。
这一节写的很乱,不知道作者真正要表达什么。
作者前文已说要克制自己的“家长欲”,不以自己的好恶来干涉孩子的兴趣,那么即使自己不喜欢也陪着孩子去博物馆的家长,正是为了开阔孩子的眼界、发现孩子的兴趣而作出了正确的行动。
至少这样的家长有正确的认识,迈出了正确的一步。
那么,是专心致志地奋战于棋牌室好,还是附庸风雅地闲逛在博物馆好呢?
这一节作者的本意也许是想说家长要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充满热情,用这份热情感染孩子,促使孩子找到他真正喜欢的事情,找到属于他的热情。
** 4. 很多事情,不要小看孩子的潜力 **
不要太控制孩子的阅读范围。
有些事情会自动消失,也会自动生长。
顺其自然。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作者的兴趣在13岁和18岁时发生过很大的转变。
** 5. 对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少啰嗦 **
尽量不要对小孩说出价值判断的词,大人说好或不好,对或不对,都是在扼杀小孩。
注意:作者指的是兴趣成果(比如画了一幅你觉得并不好的画),而不是价值观和行为。
鼓励孩子尝试与练习。
作者对小孩的观点:
- 生命安全要注意。
- 不要生病,生病马上去看,此外什么都不用管。
作者说的很洒脱,作者没有管的事情,可能都是作者的妻子在操劳。
-
小学三年级心理特点及沟通方式
三年级为8周岁左右
-
心理特征
此阶段的孩子是情感的转折期。
情感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情绪控制能力有限。 -
沟通方法
悉心陪伴,耐心引导。
读后感
作者是一位画家,从艺术家的角度表达了对教育的见解。
我非常赞同本文的核心思想——帮助孩子发现兴趣,并支持孩子做其感兴趣的事情。
其实这也是每个家长和每个教育工作者想做、应做的事情,但现实中的诸多因素却让这理所当然的事情难以实现。
这些因素有:
- 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
- 与人攀比的虚荣心理
- 只为追求升学率的私心
- 现实生活的压力与内心的焦虑
- 人生的迷茫
- 对自身缺乏认识与管理
- 一心扑在工作上而失去了对家庭的关注
- 被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吸引了注意力而忽视了教育
……
教育和管理一样,也是一门实践的艺术。
如果指望仅凭看书就能掌握教育的诀窍,那是不可能的。
教育不但要实践,还要观察被教育的对象,因地制宜。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省的过程,教育者会发现自己在教育方式、情绪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不足。
除了行为礼仪等教育外,真正的教育就是《中庸》的那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理总是简单易懂,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单是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又有多少人真正弄明白呢?如果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真正喜欢做的事到底是什么,那么对自己的孩子指手画脚,摆出一副“过来人”的姿态是愚蠢的。
总之,做为家长,多观察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多带孩子做可以开阔其眼界的事情,将有利于帮助孩子找到其兴趣所在,其意义不是一个学区房或等量的金钱所能换来的。
做孩子的朋友,给予坚实后盾,鼓励其在兴趣所在之处自由飞翔,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才是“家长的正确打开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