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一日三餐不过,这个观念是到春秋战国时期才确立的。殷商时期普通百姓一天只吃两顿,早上七到九点,上午三到五点是他们的进食时间。这个习惯在有些地区仍有保留。20世纪60年代,作者在广东省短暂居住过,那时有些地方也有这样的风俗。在农耕文明到来之前采集文明和狩猎文明食物来源还很不稳定。而两餐变成三餐主要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食物丰富了,人们也慢慢开始,从一日两餐过渡到了一日三餐。
中国是一个谷物品种很多的国家,不同地区主要谷物各不相同,不过五谷的共性就是都是颗粒状的。所以黄河流域的饮食文化中最盛行的就是“粒食”文化。直到麦子从中亚和西方传到中原,慢慢的演变出了面粉。因为相对来说大麦的外壳和糠皮很容易去除,也很容易被研磨成颗粒。但大麦作为主食味道比较差,而且面筋很少,并不适合磨成面粉,一般人们用来熬粥,他们会把大麦先也压扁再烹饪。现在这种习惯也被延续了下来,而且压扁的大麦也成了健康食物。
西周时期小麦已经传入中国。不过小麦磨粉可能是到西汉以后才开始的。因为在西汉中山境王的墓穴中,找到了石磨和铜漏斗组成的复合磨,这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装置。因为有了高端石磨的发明,让小麦能够成为面粉并且越来越普及。不过最初小麦不能算做农作物,因为它是作为二茬作物被种植的,和大麦在文字记载上也完全不同。
汉字中用“面”表示小麦粉,用“饼”表示用小麦粉制作出来的食物,过去面条,面疙瘩都叫“饼”。面粉在中亚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各种面食制作方法。当时人们餐桌上最常出现的三种食物就是“饼饵”“麦饭”“甘豆羹”。古代以颗粒状食用的麦被当做粗粮,由于经济价值不高,人们就不太愿意种植。但是小麦磨成粉之后,需求量大增,所以价格也提高许多,人们就开始大量种植小麦。而且无论大麦还是小麦都是可以越冬的植物。许多地方还在遇到洪水后栽种麦子以对抗荒年和食物匮乏的日子。
考古发现8000年前黄河流域就已经开始种植粟,黍。所以这两样主食历史非常悠久。粟对生长的自然环境要求很低,即便在比较土贫瘠的土地和降水很少的北方也能够生长得很好,而且它的成长周期很短,一般只要三个月就可以收货,而稻米则要半年以上。所以在原始农耕文明中这是一个非常普及的农作物。而栗营养丰富蛋白质,类脂质,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都很高。为人体的健康提供了很多营养。虽然当时人们也会食用豆类,而且豆类也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作物,但是由于它的吸收率只有65%,所以一直没有成为主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