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餐桌上的中国史(五)

餐桌上的中国史(五)

作者: 花间星事 | 来源:发表于2024-04-05 23:56 被阅读0次

现代人一日三餐不过,这个观念是到春秋战国时期才确立的。殷商时期普通百姓一天只吃两顿,早上七到九点,上午三到五点是他们的进食时间。这个习惯在有些地区仍有保留。20世纪60年代,作者在广东省短暂居住过,那时有些地方也有这样的风俗。在农耕文明到来之前采集文明和狩猎文明食物来源还很不稳定。而两餐变成三餐主要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食物丰富了,人们也慢慢开始,从一日两餐过渡到了一日三餐。

中国是一个谷物品种很多的国家,不同地区主要谷物各不相同,不过五谷的共性就是都是颗粒状的。所以黄河流域的饮食文化中最盛行的就是“粒食”文化。直到麦子从中亚和西方传到中原,慢慢的演变出了面粉。因为相对来说大麦的外壳和糠皮很容易去除,也很容易被研磨成颗粒。但大麦作为主食味道比较差,而且面筋很少,并不适合磨成面粉,一般人们用来熬粥,他们会把大麦先也压扁再烹饪。现在这种习惯也被延续了下来,而且压扁的大麦也成了健康食物。

西周时期小麦已经传入中国。不过小麦磨粉可能是到西汉以后才开始的。因为在西汉中山境王的墓穴中,找到了石磨和铜漏斗组成的复合磨,这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装置。因为有了高端石磨的发明,让小麦能够成为面粉并且越来越普及。不过最初小麦不能算做农作物,因为它是作为二茬作物被种植的,和大麦在文字记载上也完全不同。

汉字中用“面”表示小麦粉,用“饼”表示用小麦粉制作出来的食物,过去面条,面疙瘩都叫“饼”。面粉在中亚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各种面食制作方法。当时人们餐桌上最常出现的三种食物就是“饼饵”“麦饭”“甘豆羹”。古代以颗粒状食用的麦被当做粗粮,由于经济价值不高,人们就不太愿意种植。但是小麦磨成粉之后,需求量大增,所以价格也提高许多,人们就开始大量种植小麦。而且无论大麦还是小麦都是可以越冬的植物。许多地方还在遇到洪水后栽种麦子以对抗荒年和食物匮乏的日子。

考古发现8000年前黄河流域就已经开始种植粟,黍。所以这两样主食历史非常悠久。粟对生长的自然环境要求很低,即便在比较土贫瘠的土地和降水很少的北方也能够生长得很好,而且它的成长周期很短,一般只要三个月就可以收货,而稻米则要半年以上。所以在原始农耕文明中这是一个非常普及的农作物。而栗营养丰富蛋白质,类脂质,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都很高。为人体的健康提供了很多营养。虽然当时人们也会食用豆类,而且豆类也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作物,但是由于它的吸收率只有65%,所以一直没有成为主食。

相关文章

  • 老虎是怎样被打成保护动物的?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哈佛中国史》这套历史大作,《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哈佛中国史系列的第五卷,作者首次从...

  • 蓝云多多| 读《餐桌上的中国史》 传统到底有多老

    读《餐桌上的中国史》 —传统到底有多老 文/蓝云多多 中华五千年囊括的衣食文化,究竟是不断推陈出新,还是因循传统世...

  • 《哈佛中国史:挣扎的帝国元与明》读后感

    把《哈佛中国史:挣扎的帝国元与明》看完了, 这本是《哈佛中国史》的第五卷,从时间上看元与明,承唐和宋,接满清,应该...

  • 历史类书籍

    1.哈佛中国史 2.费正清中国史 3.吕思勉中国史 4.中国史学名著 5.中国史学史 6.内藤湖南 史景山 魏晋南...

  •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人才

    周五在当当上买的书到了,迫不及待的打开来看,有三本是二混子写的历史书:《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半小时漫画中国史2》《...

  •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笔记之一

    1.为何要研究中国史? 简单回答:“中国人当知道些中国史”。中国史讲的中国人之本原和来历,我们知道了中国史,才算知...

  • 哈佛中国史(五)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第五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在中国通史类的书里,元朝和明朝是绝对要分开写的,至少是两个...

  • 鸿篇巨制,五王行尊——南溪

    鸿篇巨制,五王行尊——南溪 这将会是一部大部书,伟大的著作,一部类似于中国史诗的著作。 第一部中国史诗是海子大诗人...

  • 先秦小记-09-03

    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昨天看了《中国史封》和《施展的中国史钢50讲》两本不同角度...

  • 今日总结

    6.7,星期五,多云 亲子阅读:35' 听课:《中国史纲》 看书:《达芬奇传》 听书:《路西法效应》 走路:4540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餐桌上的中国史(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la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