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觉察:遇见内在的婴儿
1、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
刚刚出生的婴儿,认为世界与自己是一体的,呼奶唤抱,无所不能。母亲的积极关注,可以维持这种婴儿的“全能自恋”,当婴儿的“全能自恋”得到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分开。
如果婴儿的需求(哭声)的得不到回应,他的“全能自恋”得不到满足,会累计大量的恐惧和愤怒,孩子的世界将一片黑暗。所谓对婴儿的训练实际就是在对他实施冷暴力,虽然看到结果是孩子变得很“乖”,但实际却是削弱了孩子的生命力,让孩子如同人群中的一座孤岛。
2、孩子夜哭,因为需要你
婴儿尚未建立客观稳定性,对他来说,看见的东西就是存在的,看不见的就不存在了,所以有时当妈妈只是去洗澡或者上厕所,孩子都会大哭。
如果夜里孩子莫名其妙的夜哭、焦躁、惊恐,很有可能是他感受不到妈妈的存在,这时妈妈只需顺应本能去回应和安抚。无论孩子正面的行为(微笑)还是负面的行为(哭泣),都能得到妈妈温暖的回应,那他就会感到踏实而安心。
3、睡眠训练,给孩子的一生涂上灰暗底色
面对哭泣、不肯入睡的婴儿,妈妈要做的是不要阻止他哭泣,跟随他跟随当下,不去控制和改变(比如:用力摇晃、夸张的哄婴儿、转移注意力等),只需给出积极回应“我在这儿”,通过抚摸、拥抱、眼生凝视来接纳和陪伴他。妈妈能身心临在,平和的陪伴哭泣婴儿,他也会很快平静下来。
新手妈妈照顾婴儿身心俱疲,夜奶坚持不了可以让家人和保姆帮忙,只要孩子的需求得到及时回应,就不会有大问题。
4、延迟满足,始于婴儿时期的及时满足
延迟满足真正的成因,恰恰是父母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使孩子深信自己的去要会被满足。因为信任,所以能安心等待。如果父母买不起或者买不到,那只能如实相告,孩子有些失落也是正常的,这是自然的挫折。
孩子是活在当下的,天然会享受当下的乐趣,无论是一片树叶还是价值几百块的玩具,他都能玩得很专注,玩够了就会放下。父母无需对孩子得需求来提出条件,孩子不会以获得得难以程度来决定珍惜程度。
5、退行,内在疗愈得种子在发芽
退行是很好得现象,标明孩子过去受过得创伤正在疗愈。父母不必焦虑,尽量全盘满足孩子得依靠,允许他能力退化,允许他按照自己得方式去生活。
02态度:放下评判,全然看见
1、不干扰孩子内在成长的节律
有的孩子说话早,有的孩子走路早,父母无需攀比。我们能给与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他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打扰。孩子的精神世界我们无需全部了解,但需要时常放下成人已经被高度训练过的头脑遐想,带着敬畏之心去体验。
2、限制是伪造的爱
不能看太多电视,不能吃太多糖等等,这是现代父母常常焦虑的问题。其实孩子越小,身体与天地连接,智慧越高,他们自己会保证环境安全,父母不要轻易纠正。我们要相信“信任”的力量。
其实,父母所担心的问题本身是一方面,而父母担心的过程又给孩子施加另一方面的压力。与其焦虑,不如放松,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自己解决问题。
3、规则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
规则将100遍,孩子可能还是记不住。这时只需告诉孩子,破话这个规则,其他人的感受,他会瞬间明白。
4、智力发展来自于体验而非知识
糖果的美妙滋味,吃多了会是什么感受?电子产品和大自然带来的体验又有何不同?摔倒了的疼痛是何种感受?现代很多父母让孩子机会生活在安全的真空里,每天对孩子说无数遍“小心!危险!不能碰!”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持续焦虑,会把外界不熟悉的事物都视为危险有敌意的,从而压抑探索世界、学习新鲜事物的动力。
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空间,让他自由感受、体验。
5、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因缺乏爱
有充足的爱,好习惯自然呈现,任何顽固的坏习惯都是在呼唤爱。
父母也不是完美的,每个父母都有坏习惯,但这都是父母自己的原因,并不影响和孩子彼此尊重和相爱。
6、不期望改变
每个人成为现在的样子都自有原因,我们能给与最好的支持就是不评判、不打扰。
不要有想改变别人的念头,要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不改变别人,不是因为别人不可改变,而是改变别人的念头会阻碍别人的成长。
7、父母的负面投射,创造了孩子的负面现实
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坚持把负面担心和批判投射给孩子,就等于在给孩子创造一个负面现实。再好的孩子,也会被父母长期的负面催眠搞砸。
8、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关系的缩影
现实社会是温暖还是残酷,不取决与社会本身,而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亲自关系的真相创造了世界的真相。
03关系: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1、不同的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
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
常见的错误回应方式有以下三种:
以母亲为中心型——只有母亲才是行为的发起者,婴儿要按照母亲的预期来回应,这会形成婴儿的“假自我”,貌似自我完整,实际无法与人产生真正的关系;
无关反应型——孩子说东妈妈说西,孩子给妈妈看自己抓到的蚂蚱,妈妈却说你把手弄脏了。面对父母的无关反应,孩子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从而产生“存在性焦虑”;
情感逆转型——最大表现是“反人类情感”:孩子表达悲伤,父母却列举自己为孩子的付出,认为孩子应该高兴和感恩,而不应该悲伤。孩子表达对小狗喜爱,父母却说小狗有传染病,曾经有养狗的人因此死去。
2、不评判,只确认感受
孩子天然会通过完整的体验自己的情绪而自我疗愈,能量释放了,就不会形成心里创伤。这些情感有负面也有正面,它们一起扩展孩子生命的广度和宽度。父母最好的做法是,在孩子遇到问题,情感流动时,不打扰,静静的陪伴。
3、拒绝,不等于伤害
父母不是神,总有无法满足孩子的时候。但在拒绝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而不是附加一堆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拒绝时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当父母用对了方法,孩子也会非常好协商,并不会不讲道理。父母对孩子的感情给与从分理解和尊重,拒绝也不会影响母子之间爱的流动。
4、孩子之间的冲突不会引发创伤,但父母的干预会
冲突是生命历程中必然的体验之一,是孩子生命张力的体现。孩子之间的冲突实际是在体验人际交往的界限,若没有完整的体验过这个冲突,孩子长大后也无法处理各种人际问题。
5、痛苦的中国式家庭陪伴
孩子玩水,嫌弄湿衣服;孩子玩土,嫌弄脏手;孩子自己吃饭,嫌弄得到处都是;孩子吃肉,指挥孩子多吃青菜;孩子要妈妈抱抱,妈妈指挥孩子洗手。
正真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扰。
通过觉知培养陪伴的品质,方法是:
放下对“正确”的执着,对别人对与错的评判;
真正的共情,感受对方现在的感受;
和对方交谈,内容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对方。
6、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诚实
诚实的父母是自我觉察的父母。
04内在:会痛的不是爱
1、没有界限,只因缺乏爱的能力
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别人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2、孩子,不必为父母的错买单
没有孩子,父母也一样会吵架会变老,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孩子无需为父母的选择承担后果。父母之间的吵架不应该由孩子承担,父母之间的矛盾不应该拿孩子当出气筒,父母自己做的决定不能让孩子承担后果。
3、可以不原谅父母
父母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能力真正看见孩子,但我们依然可以成长,并且拥有爱父母或者不爱父母的自由。
4、控制,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
父母控制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5、温和而坚定的“反控制”
真正的反控制,是温和而坚定的做自己,这不仅能保护孩子,对父母也有神奇的疗愈效果。
6、家庭秩序不可错位
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首位。儿子不应该被母亲推上“男人”的位置。
7、在生命的早期,偏执的种子就已种下
偏执者攻击行为的背后是对爱的渴望。
8、轮回之痛,止于觉知
父母因为孩子的行为而失控暴躁时,要有一个意识:自己内在“受伤的婴儿”被启动了。
05外在:你配得起更好
1、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流动
不是贫穷,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将来能否丰盛。
满足还是不满足孩子的欲望,取决于父母的能力和意愿。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满足,那就直言相告。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2、认为自己值得,财务就会追随你
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取决于他的潜意识认为自己配得上多少财富。
3、所有关于成功的信念都制约你成功
通常意义上“好”的信念也制约着你。
正常家庭里,不管有几个孩子,父母给与孩子的爱都是无条件的,孩子不需要彼此竞争、讨好父母。
给孩子丰富的人生只需做到:听见孩子的欲求;及时回应;诚实回应;无条件给与。
不是你有多努力就会多成功,而是你有多放松,就可以多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