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络信息时代,人们获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也常遇到同样的事物不同的看法。近日,听蒋勋老师讲李清照的《如梦令》,就是另一番解读。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网上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
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 外面的情况如何,
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然而,蒋勋老师另有见解:能和李清照喝酒的自然是她的丈夫赵明诚,因为在古代的道德里她不可能和另外一个男人喝酒。卷帘人也是她的丈夫,这与其他人翻译的侍女是不同的,似乎更合乎情理。
通常人们习惯性思维,认为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女人慵懒的躺在床上,丈夫卷帘似乎不太可能。但蒋勋老师举例说明了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有一次,赵明诚将李清照的这首词放在自己的词里让别人看,当别人说李清照的好时,他没有任何不愉快,反而高兴的大笑说:那是我太太写的。而在古代很少有哪个男性会以太太的才华而得意,觉得骄傲的。蒋勋老师觉得这里面有一个真正男性的自信,因为他一直相信有自信的人会赞美别人的长处的。
另外,我觉得也说明赵明诚并非大男子主义者,否则听了他不如其妻会难堪不悦,未必会说出实情赞美的。
再就是对最后一句的翻译也有不同。“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中的“这个时节”与昨夜的“雨疏风骤”并没有直接关系,蒋勋老师认为李清照是担心那“雨疏风骤”对外面的花有没有影响。
显然,这样前后的逻辑关系才更合理。所以,更喜欢蒋勋老师的这种解读。不知简友您怎么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