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盛宴
——读《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是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为他的偶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苏轼,即苏东坡,所著于的传记,原著用英文写成,于1947年首次出版,后经张振玉先生翻译出版。全书共四卷,描绘了苏东坡从出生到离世的生平,以及他在各阶段中最富有特色的活动和事迹。其中,第一卷为童年与青年(1036年-1061年)、壮年(1062年-1079年)、老年(1080年-1093年)、流放岁月(1094年-1101年)。各卷写及的年代、时间多少、长短不一,每卷又分若干章,共分28章,第一、二卷主要描述苏东坡初登政坛、文坛的经历,叙述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反对变法的斗争占了很大篇幅。第三、四卷的篇章主要描写苏东坡贬谪后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
畅读全书、细品东坡先生的一生,可谓人生坎坷、命运多舛,却又丰富多彩、百味俱全。如果人生是一场体验和品味,而东坡先生的一生则是一场盛宴,酸甜苦辣咸,百味融合,回味悠长。如果读书是一次精神上的补给和滋养,《苏东坡传》则是林语堂先生为我们烹制的一场盛宴,全书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有大量的历史知识、儒道释知识、诗词、美术、书法鉴赏知识以及地理风物等知识,读罢让人不得不叹服于林语堂先生的博文强识和学贯中西。而最让人感动和敬仰的则是两位不同时空里的大师所共同具有伟大思想和伟大心灵。正如作家余杰所评论的:《苏东坡传》是一个赤子写另外一个赤子。
人终有一死,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东坡先生和语堂先生留给我们的,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却是万古不朽的。
盛宴般的人生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坎坷,两遭贬谪,几经流放,但同时也充满了丰富的文化成就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如一场精彩纷呈的盛宴。
一是多才多艺。东坡先生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的诗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他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融各名家所长,而自成一家,为“宋四家”之一;他的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正如后世人所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他所创作的诗词、书画等作品,丰富多样,如同盛宴上各式各样的佳肴。二是经历丰富。东坡先生于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和流放,这些经历让他的人生如同一场盛宴般“大菜”频出、跌宕起伏。三是情感真挚。东坡先生一直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但他却光风霁月,超越于狗苟蝇营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外;他的作品莫不真笃而诚恳,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朋友的深情,这种真挚的情感如“盛宴”的热烈与华美。四是思想深邃。东坡先生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深刻,有着民生主义、三农思想、家国情怀等伟大思想。他在从政生涯中,始终把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勤政为民,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对农民有深厚的同情心,他的诗词中流露出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关心和对丰收的期望。任职地方官员时,他积极推行改革措施,如建筑苏堤、治水、改善教育和卫生条件,努力提升百姓生活水平。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他通过实施各种政策来鼓励农业生产,在黄州、惠州等地,尽管自己处境艰难,苏东坡仍然关心农耕,指导农民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他提出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以实现乡村振兴,这些想法对后来的乡村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他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倡导正直、奉献和利他的价值追求。他对名利看得很淡,他更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富足和个人品德的修养。他的种种思想如同盛宴中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沉醉其中。五是乐观豁达。东坡先生用达观的人生态度面对际遇,用幽默和智慧化解苦难,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他都保持着对他人的真诚、对生活的热爱,终其一生都在人生这场“盛宴”中谈笑风声,快意人生。
东坡先生的才华、经历、思想和人格魅力让世人敬仰,他的作品和人生态度成为了人们学习和追求的典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激励和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活出丰富精彩又热烈赤诚的人生。
好书是一场盛宴
一本好书就是一场精神的盛宴。这场盛宴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火花、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的见证。它汇聚了各种元素与情感,通过书籍这一载体,向我们展示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丰富着我们头脑和心灵。感谢林语堂先生在大量阅读与考证后所著的《苏东坡传》,让我们在全面深入认识东坡先生的同时,从书中收获了丰富的知识,窥见了北宋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风貌,更与东坡先生、与北宋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文化交流。
在《眉山》《童年与青年》《应试》等章节中,我们可以领会北宋时期以及苏氏家族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如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自幼“熟读大量文学经典”、“将一本书逐字抄写”、“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苏父“一向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等等。在《父与子》《两兄弟》《域外》等章节中,我们可以感受苏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手足情深,父慈子孝。在《神鬼人》《国画》《瑜珈与炼丹》《仙居》等章节中,我们可以知悉关于儒释道、诗词书画赏析、修身、修仙炼丹等内涵丰富的国学知识、杂学知识。在《王安石变法》《黄楼》《工程与赈灾》《百姓之友》等章节中,我们可以感悟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等北宋时期国之栋梁、社会精英的执政理念、治政之策、为民情怀。特别是《王安石变法》一章,对当时的“青苗法”“所得税法”“新商税”等各种财税政策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读来让人深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拗相公》《人的恶行》《逮捕与审判》《二度迫害》《岭南流放》等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更警醒于“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在直面内心的阴暗、利益的纷争、价值观的摇摆时,看看这些章节的内容,相信我们的内心会多一些清醒自制与笃定坚持。
纵观《苏东坡传》全书,内涵丰富,涉猎的领域繁多,任何一个章节都可反复细品,揣摩延伸出丰富内涵。曾有人评论说: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私货太多,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林语堂先生表达自己对苏东坡景仰之情的一篇散文集。在我看来,《苏东坡传》就是一本类“百科全书”的国学经典,一场“菜品”颇丰、值得“细嚼慢咽”的国学盛宴。
都说好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承载体,是时代的声音,是个体与群体心灵交流的桥梁。在这场盛宴中,愿我们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精神食粮,滋养心灵,启迪智慧。
读出丰盛的人生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增长见识、提升才干、丰富自我的方式,没有之一。我们所阅读的每一本书,都在帮助我们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出广博的知识积累。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书籍、文章和其他文献涵盖了从科学到艺术,从历史到未来的一切主题。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习积累新的常识和技能,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种知识的积累为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并为我们带来智慧的提升。
读出开阔的眼界和格局。通过阅读,我们不仅能够获得远离自己生活环境的知识,还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入完全不同的世界。阅读科幻小说可以让我们想象未来世界,而历史书籍则带我们回溯过去。这种跨文化和时空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读出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能极大地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在由文字构建的虚构世界,我们可以在心中描绘场景、人物和情节,这一过程无疑锻炼了我们的想象力。接触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思维模式,也能激发我们自己的创造力,可能会促使我们尝试写作、艺术创作或其他形式的自我表达。
读出对他人的正确理解。阅读他人的故事,特别是小说或传记,能够让我们设身处地地理解和感受主人公的经历和情感。这种通过阅读进行的“心灵旅行”,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同理心,理解与我们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和生活。通过与书中人物的情感共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以及其中的人和事。
读出强大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非虚构作品,如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普书籍,能够锻炼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这些书籍常常提出问题,挑战常规思维,促使我们去分析、评价和合成信息。这种思维训练有助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出情感的共鸣和内心的平静。在忙碌或困难的时期,沉浸在一本好书中可以是一种逃离现实的方式,为我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心灵上的安慰。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好的文字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到不再孤单,并因此而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读一本好书,如品一场盛宴。用书香润泽心灵,用阅读丰富人生。快翻开手中的书籍,用阅读展开我们的丰富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