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段话把人类道德一步步沦丧的步骤写了出来。而反过来,同时也把如何回归明德自性的道路指出来了。
老子是说,若人与天道真理合一,良知本性作主的时候。自性流露、自然天成、无为而无不为、没有分别执着、没有名相概念、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同其辉、涵盖乾坤、贯彻宇宙。而若偏离了大道,离开了良知本性、明德至善本体。这时便要提倡德了。这个德更多的是后天有为之德,还在修的过程中的德。以上德明德,成道为方向的德。基本接近于道,完全以道为方向。而若这个德也失去了。想找回本心、明心见性、修道复命的心也失去了。就只能谈仁了。此时去谈仁修仁,倡导要把天下万物视为一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去敬天爱人、去行仁政。是因为内心已经充斥了一些私欲、妄念、我执。所以必须去谈仁、修无为、无我。而若这颗平等仁爱之心也失去了。“自我”太强大,无法放下自我,无我的爱一切众生。那么便只能用义来约束了。义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指按照正确的标准、规律、义理去做,不要偏于一端或者损人利己,或者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不管是非对错。到这个层面,矛盾纠结开始产生了。有个小我(欲我)与超我(道义、正义)开始斗争。而谈义,是让人能舍我而取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那么若这个义也彻底沦陷了。那么只能谈礼了。礼,它是一些已经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当人们自觉的道德观念不足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时,便要靠制定出一系列客观具体的行为标 准来强行约束,不让行为过度偏差——故曰“失义而后礼”。而礼的出现,则标志着仁义忠信等道德观念的失败,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薄”即不足、衰竭之义。
而,可悲的是,现在的社会是连礼也沦陷了。所以开始有法。对于极度恶劣的行为必须以法来惩治了。而更可悲的是,现在有些人甚至连法也不顾忌了。
那我们今天来重点谈谈礼。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繁体字禮。“豊”是行礼之器。示部,皆与神灵有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因此,礼最初的意指礼拜、礼敬、用形式表达对神灵、真性的恭敬臣服。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所以也即内诚于心,外敬于礼。若内在有道、有仁德、有恭敬,自然会行之于礼。因此,礼并非约束、迂腐。不同时代下,若是自性流露之礼,虽外在的礼节礼仪形式可以发生改变。但,内在要表达的恭敬之意不会有任何变化。故,反过来,若外行无礼,则内在必定无诚意、无恭敬,完全以妄心、小人之心作主。君子之道便无以立。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无礼,则背离天之经、地之义。《曲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宪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因此,礼是道的外在显化。也是道的最后防线。失之者死,得之者生。道是本体,德、仁、义、礼皆是道之用。其为一也。因此,观人之有礼无礼,便知其有道无道。当道、德、仁、义皆失守,礼也是回天之门。所以称为礼门义路。先开始重新找回恭敬心,敬畏心。然后,从行为上做出来。然后再体会行为背后的义理,然后正义之气充斥全身,进一步去掉私欲小我,克己复礼,回归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再进一步向着求道悟道、找回明德至善本体的方向努力,最终与道合一,即最终成道。
所以,在当下之世局,已经到了刻不容缓要重入礼门义路、找回圣道的时候了。再不回头,就要一路沦丧到无礼无法,同类相残的悲惨境地了。事实上,现在不是这样吗。地沟油、毒奶粉、黑心棉、瘦肉精、毒豆芽........这便是同类相残了。家庭中,父不父、子不子。公司里,君不君,臣不臣。五伦纲常全部失守。随地吐痰、跷二郎腿、不讲礼仪规矩,脏话邪话为乐、淫词艳曲、不良电视充斥视线。这一切皆是因为仁义礼智信失守,道德失守了。
就拿我的过去,便是这样道德沦丧之人。不敬畏父母、不敬畏师长、不敬畏老者。父亲凡指责,我必激烈回嘴争吵。到哪里都自我标榜、自我展现、目中无人、毫无恭敬谦卑之心。个人行为上,跷二郎腿,挖鼻孔,随地吐痰都有之,简直不堪入目。夫妻之间,毫无恭敬丈夫之心,不商量,不尊重丈夫意见,任性妄为。每每如此,先生都会以各种方式提醒、批评、指责。现在回过来,真的发现,其实先生虽未与我一样学习经典,但他的修为早已在我之上。他敬畏天地、恭敬师长、孝顺父母。并对自己严格自律。这些都是他良好的内在德行的体现。所以我禁不住去承认,也许真的男人是比女人多修了500年。佛教也说,女儿身的业障比男儿身要大。所以甘心臣服于先生的德行。当然,先生也在路上。也有他需要面对的过错和成长点。但总之,在很多方面,先生都要优于我。
而今天这样发自内心的论述礼门义路,便是与先生共勉。未来我们夫妻同修,共同修道悟道。一起克己复礼,格物致知,往着内圣外王的方向不断前行。
想起老师给我的一句勉励:只此一事,导人入圣。我想,除此事,人生还能有二事吗。这便是最究竟的事了。阳明先生龙场悟道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我们皆有圣人之种,但丢失了。于是陷入贪嗔痴、陷入名利欲望、陷入烦恼困惑不得自拔。我想说,圣人之心,本自具有,只需回首。从恭敬心开始、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内诚于心,外敬于礼。循着儒家之礼门义路,修五伦,明五常德,以终为始,绝不退转,直至成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