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师岁月)
我家到塘沟街将近二十公里,中间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条渡船,摆渡的是一个汉子。
我常去塘沟街赶集,塘沟街比我们附近的张圩街市面大,商店多,而且有一个专门的新华书店。我去换过豆油,去卖过麻,还去买过其他的日用品。当然最多的是去逛书店。
那条河叫柴塘河(渠),两岸堆提之间约七八十米,中间深沟常年有水。大严村西边有条南北砂石路直通河边,从此过河的人离不开渡船。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去,与那个摆渡的汉子成了熟人。
那汉子姓严,家住河北岸附近的村庄。他有小儿麻痹后遗症,一只手臂特别短小。生产队照顾他,让他在此摆渡。队里给他记工分之外,他还可以少量地收获一点摆渡钱。他干活全靠单只右手,因此右手指掌特别粗大有力。
那是一条十几米长的旧木船,通常载三四十个人没问题。河两岸各有一根粗木桩,连着一根铁丝绳。他用一根短皮带挎在铁丝上,拉一下,在手臂上缠一下,然后放松,再拉一下,又缠上,再放松。这样渡船就可以不停地游向对岸。
我一开始坐船,听他说:把船钱给了吧。我掏出一分或者二分钱,他收了,不嫌多少,只说:等等吧。等到聚有八九个,或者十来个人就开船。后来熟悉了,他看见我就主动打招呼:赶集啦?我掏钱,他会说:算了吧,熟人熟事的。我渐渐明白,他摆渡,熟人不要钱,没有零钱的可以不要,其他人任意给点。
我看他拉着铁丝好像不费什么力气,船稳稳前行。曾经叫他让我拉拉看,这一拉,才知道并不容易。我两手轮替着抓紧铁丝,随着船向前移动,几次差点脱手,紧张得浑身冒汗。只试那一次,后来再不敢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