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谁不会啊?好像挺简单的,没有什么难的,在没接触《好好说话》这本书之前估计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见解,先别急,等你把我的这篇文章看完了,再下结论。
不会好好说话,有两个原因:第一、不会思考,拎不清说话时的场景;第二、说话是下意识行为,没有把说话当做刚需。那么,到底要怎样分析状况,才能确定正确的说话策略呢?
常见的五中说话场景:演讲、沟通、说服、谈判、辩论。搞清楚当下说话场景是属于这五种状况中的哪一个是开口前需要思考的。比如有人说话之前拎不清境况,搞不清说话的目的和情景。要沟通了他在单方面演讲,要演讲了他又在说服,要说服的时候又在谈判,更有甚者把工作场景的话术带回家,和老婆孩子说话都一本正经很严肃,这样沟通就变得很困难了。这种场景的错位,就导致这场讲话从开始就注定失败。那如何能快速的拎清情况呢?这就要理解说话是一种“权力的游戏”这个概念。话总是说给别人听的,说话的人和听众总能构成某种关系。在这些关系里面,也总会出现谁主动谁被动的局面。我们说任何话的时候必然生出权利的关系。你需要影响谁,谁就掌握这场语言游戏的主动权。比如一个销售员与顾客对话,最终决定掏不掏钱的是顾客,权力就在顾客的手里。在开始对对话之前,要迅速拎清楚这种权利关系,使用合适的话术。
演讲是权力形成的开始,偏重于表现,重在对听众的吸引、聚焦和引导,开始和台下的听众建立起亲和性、可信度和权威感,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先获得听众的认可,再传达真正重要的信息;沟通是权力的流动,偏重于理解,拉平二者的关系,让对方打开心门,让双方都能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要避免刨根问底,在容易起冲突的地方需要不断调整方向,避免冲撞,更要避免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暗示出地位的差别;说服偏重于改变,权力在对方的一个场景,对方掌握主动,这时候就要尊重并利用对方的自主性,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诉诸对方自身的心理需求,让对方感觉到是自己的选择,是自己的观念升级了;谈判是权力在双方的,偏重于协调,我们需要把各自目的、诉求、利弊摆到桌面上来谈,通过讨价还价的利益交换,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操作方案;辩论是一种权力在他方的场景,当双方就某些细节争执不下,彼此都盯着对方,但心里都在想着得到旁观者的认同,对手不重要,他只是我们要向第三方证明自己正确的工具。归根到底好好说话都是好好思考。说到这里你可能可能会产生质疑,哪有这种纯粹的说话场景,我们处在复杂的环境当中,不是在理想预设环境当中。的确是这样的,好好说话是系统性的,是全息的,以上这五种场景只是把说话的语境进行了拆分,只有掌握了这五种基本的场景说话技巧才可能融汇贯通。
今天我主要来分享一下沟通这个场景。沟通是一种帮助你打破自身局限,在交流中实现自我,并且进一步帮助他人自我实现的技能。有些人说话很容易伤人,但自己却不知道,多数情况下都是言外之意伤了对方。比如想要表达关心,听起来总感觉是在指手画脚,我自己经常会对孩子说:你怎么不吃饭呢?如果不吃饭今天啥也不许吃。孩子很反感的说:不行。或者产生抗拒心理。沟通要建立在平等,我显示出比他高的地位,权力关系无法流动,对话进行不下去了,孩子听了也很不舒服。再比如有人在微信上问:在吗?有空吗?实际上他只是表现出礼貌,却不知有绑架的嫌疑,如果你说有空。他可能就会有麻烦事找你,推脱不掉,就很为难,让你没有选择的余地。那怎么样让人不反感呢?就是把焦点放到人的身上,沟通是人和人思想流通的过程,重要的是两个人的距离,彼此心理的感受,平等的沟通我们没有权力去评判对方,但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权力。安慰别人的时候,说出自己理解对方的感受,始终关注人的身上,不要说具体的事情。需要别人帮忙,就直接在微信里说明情况,把要不要帮忙、卖不卖你这个人情的权力交给对方,比用技巧绑架对方更好。提前包装好自己话里的棱角,预防言外之意伤到对方。不管对方是不是玻璃心都需要注意。
沟通就是要让权力关系流动起来,创造让对方畅所欲言的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