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名为《2017世界最佳小小说:私奔》的文字在网上引发热议:
父亲发现15岁的女儿不在家,她留下一封信,上面写着:“爸,我今天和国辉私奔了。他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身上刺满了纹身,年龄只有42岁,并不老,对吧。他还有另外几个女人,可是我并不在意。我还希望和他生个小孩,如果他的艾滋病可以治好的话。”
父亲读到这里,已经崩溃,然后他发现信的背面还有文字:“爸,那一页所说的都不是真的。真相是我在隔壁同学家里,期末考试的试卷放在抽屉里。我之所以写这封信,就是想告诉你,世界上还有比考试没考好更糟糕的事情”。
文中女儿忍俊不禁的“生存智慧”,其实是完美利用了“影响力”的原则,来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处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会形成很多固定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比如 “对比原理”。简单来说,如果两样东西有着相当的不同,那么,我们往往会认为两者的区别比实际要大。那个被称为最佳小小说中的女孩就是用了这个原理,让“考试成绩”和“私奔”形成悬殊的对比,从而影响了父亲的判断和行为。
现实生活中,利用人类固有的行为模式而施加影响力的设计无处不在。而作为培训管理者,如果可以透彻了解这些设计和原理,相信对于我们的培训工作会大有裨益。
在前沿理论界,通常将影响力总结为六种——“互惠、承诺、从众、喜好、权威和稀缺”,本文选择其中的“互惠、承诺、稀缺”和大家一一分享。
互惠
《三个火枪手》中有句名言,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讲的就是互惠。
假如当你生日的时候你收到了朋友送的一份礼物。
那么,在她生日时,想必你也会奉上一份你的礼物。
从进化层面讲,正是有了“互惠”体系,人类才得以实现交换不同形式的商品和服务,让个体相互依赖、凝结成高效率的单位。
从个体层面讲,互惠其实源于内心的“亏欠感”。即人本身是不愿意欠债的,无论是欠了人情,还是欠了钱,都会想方设法的先还上。
因此,很多商家就利用互惠原理,无形中影响我们购买的决策。比如去商场和超市,经常会遇到各种免费试吃试喝,其实就是互惠原理在起作用。你免费吃了,喝了,受到商家恩惠,好意思空手走吗?“亏欠感”会驱动你买下可能本身并不需要的东西。
对于培训管理者来说,互惠可以很好地用在跨部门协作中。在实际营销业务过程中,获得客户业务部门支持时有何秘诀?其实很简单,“先有舍,后有得”。 其实,通常我们讲客户不支持培训,除了你需求的把握,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效外,是否要扪心自问下:对于你这个人,他们是否支持?而要获得长期的协作和支持,互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承诺
微信朋友圈曾经流传过一篇文章,讲的核心问题是:当你遇到困难时,是那些有恩于你的人更愿意帮助你呢,还是那些你曾经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帮助你?
我们通常下意识地会认为,是那些我们曾经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帮助自己,毕竟自己在他们困难时曾伸出过援手。可实际情况却是,那些有恩于你的人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可能伸出援手,更加值得依赖。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其实很简单: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作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前后保持一致。那些曾经帮过你的人,他们会认为在你的心中,他们就是好人,因此为了保持这种好人的形象,他们会继续帮助你,甚至是做出明显有违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比如他现在可能经济拮据,在你提出需求后,依旧会想方设法借钱给你)。
保持一致的动力,是一种威力巨大的社会影响武器,而激活这种一致性的常用方式就是:承诺。也就是说,只要我能叫你作出承诺,我就帮你铺垫好了舞台,促使你不假思索地自动照之前的承诺去做。而且承诺越是公开,越是为此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
2016年下半年,淘课广州举办的“培训管理者MBA项目——金殿堂”一期开班,不过最终达到毕业学分,顺利毕业的学员却寥寥无几。
因此二期的开班,就专门设置了“公开承诺”的环节,提前做好了承诺书,让所有人当众承诺“竭尽全力,完成学业”。虽是一个简单的环节,但对于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和结果达成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对于培训管理者来说,培训项目的训后转化一直是个巨大的难题。我们是否可以改变策略,善用“承诺”原理,让业务部门的管理者在项目前期就做出促进转化的承诺,或者落实到更有效的书面承诺上(因为书面比口头承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只要有了“承诺”,建立责任共担这件事才真正的可以落地。
稀缺
“稀缺”用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讲叫:物以稀为贵。一 些本来对我们毫无吸引力的东西,一旦稀缺,就立刻变得迷人起来。小到地边摊的“最后两件”,大到买楼买车时的“限时优惠折扣”。而且,通常人们“对失去某 种东西的恐惧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就像恋爱中的男女关系,本来女孩子对追她的男孩好感一般,可一旦有竞争对手出现,她立刻就会觉得这人是她的“真命天子”,非得采取行动强化关系不可。
“稀缺”用来解释很多公司的培训发展再恰当不过。
很多培训管理者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开始,当公司培训很少的时候,员工哭着喊着要培训。可当培训体系建立,培训项目常规化后,就会出现组织培训没人参加,我们得求着业务部门的人来参训。这倒并非一定因为我们组织的项目不好,而很可能是我们的培训过犹不及,做得太多了,对于员工来讲不稀奇了,价值感就没有稀缺时候来的那么强烈了。
那如何改变这个现状呢?了解“稀缺”原理后,培训管理者可以在培训项目中加入“稀缺”因素,比如项目限定人数,制造饥饿营销;比如设定有限的奖励,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例如设计一个“培训管理者MBA项目——金殿堂”项目的招生贴,就可以经常使用“最后期限,最后几个名额”这样的宣传用语,通过制造稀缺,激励哪些还在踌躇和犹豫的伙伴加入到项目中来。
除了“互惠、承诺、稀缺”外,其余的三种影响力“从众、喜好、权威”,亦都可以给到我们培训管理者以不同的启示。我们下次再分享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