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些“反人类”的奇葩设计,不不不,这不是你的错!

那些“反人类”的奇葩设计,不不不,这不是你的错!

作者: 竹说 | 来源:发表于2018-12-03 22:44 被阅读26次

    技术的进步增加了产品的功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趣味和便利,同时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

    如果再遭遇一些“反人类”的奇葩设计,无疑会极大地增添人们的挫败感,让人怀疑自己的智商。

    哦!不不,请不要妄自菲薄!唐纳德·A·诺曼告诉你,这不是智商问题,这是产品设计的问题。

    技术进步带来的矛盾不应当作为拙劣设计的借口。

    增添产品的功能的确会增加控制器的数目,使操作方法复杂化。

    但是,优秀设计的原则可以处理这类问题。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每天接触和使用到的人工制品品类繁多。

    《世界物品图解大词典》一书中有1500多幅图和照片,描绘了2.3万件物品或物品部件。

    据研究视觉的心理学家欧文·比德曼估计“一个成年人可能要接触3万件不同的物品”。

    3万件是什么概念?

    假设一个人只需花一分钟来学习使用一件日用品,那么学习使用3万件物品则要花去3万分钟,即500个小时。

    如果一周工作40个小时,总共工作12.5周,将近3个月。

    面对这样的事实,人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不要沮丧。如果在使用物品的时候遇到麻烦,那多半不是你的问题,而是设计出了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再来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品,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进入严肃的心理学话题之前,让我们先来吐个槽,看看生活中的那些“反人类”的设计。

    “你和我就像有时差的两个世界,白天注定无法拥抱黑夜” “你和我就像有时差的两个世界,白天注定无法拥抱黑夜” “看着就好” “看着就好” “看看就好” “至少,看上去很美” “至少,看上去很美” 嗯…… 额……

    吐槽归吐槽,但是莫名被戳中笑点!让我笑会儿先!

    好啦回来了!这可不是一篇吐槽文,我们开始正文部分(划重点)。

    除了不要盲目自责和注意观察之外,要想在这个充满人类设计的世界中生存,最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并掌握人类使用产品的底层逻辑。

    这样一来,你非但可以避开奇葩产品的雷,甚至还可能创造新的品类,发现新的商机呢!

    决定人们使用产品的要素也无非内外两方面,从内部来讲是人类的认知和思维特点,从外部来看则是物品外观提供的信息和产品的设计逻辑。

    涉及的认知特点中最重要的,一是概念模型,二是预设用途,三是因果关系。

    良好的概念模型是产品设计中最基本的原则,没有之一。

    因为,人脑是一个设计精妙,用于理解外部世界的器官:只需要提供一丝线索,便会立即开始工作,对外部世界进行解释和理解。

    人脑非常擅长对世界作出解释,人类通过解释认知世界,把一些碎片通过脑补用一定的逻辑串成一个个故事。

    这是一个绝妙的理解器官,我们总是在试图理解周围的一切。

    有人说人类“最擅长找借口”或者“最容易陷入认知偏好”,其中很重要的根源就在于此。

    甚至人类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形成,也与这个特点有关。

    一旦无法理解,人们就会抓狂,严重的时候还会宕机。

    在一些变化无常、毫无规律的物品面前,我们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地寻找和学习它的使用方法。

    更糟糕的是,我们一旦不明白,就非常容易出错。

    要想明白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我们必须知道该物品工作原理的概念模型。

    一个好的概念模型可以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各种物品;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预测操作行为效果的依据。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概念模型,我们在操作时就只能盲目地死记硬背,照别人说的去做,无法真正明白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做的结果如何,以及万一出了差错应该怎样处理。

    当一切运转正常时,我们还能对付。

    但是,一旦发生故障或是遇到新情况,就很容易出错甚至造成悲剧。

    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其概念模型有两头,一头是设计人员的设计模型,另一头是用户使用过程中与产品交互的用户模型。

    设计人员希望用户模型与设计模型完全一样,但是设计人员无法与用户直接交流,必须通过“系统表象”这个渠道。

    如果“系统表象”不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出设计模型,用户就只能自己创造,很容易建立错误的概念模型,导致出错。

    预设用途作为物品外观提供的信息,决定了人们对某一用品的“第一印象”。

    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形成了一些比较基础的常识。

    这些常识与我们的情绪、行为和认知紧密关联,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基因之中。

    再加上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经验,组成了我们对每一种物质用途的预设概念。

    玻璃是透明的,能被砸碎;

    木材通常坚硬、不透明,可用于支撑或雕刻;

    平坦、透气的表面上可以写些东西;

    旋钮是用来转的;

    狭长的方孔是用来插东西的;

    球是用来抛掷或上下弹跳的;

    ……

    预设用途为用户提供了操作上的明显线索。

    如果物品的预设用途在设计中得到合理利用,用户一看便知如何操作,就无须借助任何的图解、标志和说明。

    预设用途是指物品被人们认为具有的性能及其实际上的性能,主要是指那些决定物品可以用来作何用途的基本性能。

    第三,人们在使用日常物品时,因果关系也在起重要作用。

    一种状况紧接在一个动作后发生,人们就会认为这个动作是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

    例如,如果动一下计算机键盘,计算机紧接着就出现了故障,你会很容易认为是你把计算机搞坏了,即使这两件事不过是巧合而已。

    对因果关系的错误推导是众多迷信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们使用电脑或家用电器时的一些奇怪行为,大多是由一些错误巧合引起的。

    当一个动作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你会下结论说这个动作没有起到作用。

    于是,你会进行重复操作,希望能够有效果。

    有些早期的计算机文字处理器不显示操作结果,结果使用户不断重复键入指令,造成很多麻烦。

    因此,正是设计上的问题导致人们形成了错误的因果观念。

    以上就是我认为人类使用产品最常见的三种底层认知逻辑。

    现在再回来看一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奇葩设计,你是不是看到了更多不一样的信息呢?

    找出源头,才能改进。你身边都有哪些奇葩设计呢?如果有机会对产品设计进行改进,你会怎么做?欢迎留言探讨。

    还想知道更多?推荐产品创新篇必读经典之《设计心理学》。

    作者: [美]唐纳德·A·诺曼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译者: 小柯 / 张磊 / 何笑梅 / 欧秋杏

    出版年: 2016-05-01

    页数: 993

    装帧: 平装

    丛书: 设计心理学

    ISBN: 978750865720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反人类”的奇葩设计,不不不,这不是你的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fp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