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下午开始的月考,学生们周末放松了,老师们的周末却充满了紧张感,因为我们要借用周末时间看完试卷。
学校启用七天网络阅卷平台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在此之前,我们动手翻阅试卷的时候,数学老师们总是先于其他科目老师提前完成阅卷任务的。可是有了网上阅卷技术之后,我们数学老师的阅卷速度相比其它科目要慢了一些。
先从答题卡的大小来看,很多科目如英语、物理、化学,只需要A4纸大小的卡纸,正反两面就可以了,而我们数学却要用一张A3的大纸+一张A4的小纸。
现在经常会听到人工智能替代了大量的劳动力,从我们的网上阅卷中也能感受一二。据说教师目前还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一个职业,我认为至少从两个层面来解释。一个是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另一个是知识的传授、理解与纠正。比如一道数学题,无论是几何还是代数,学生出了错误,老师在阅卷的时候会评判出这个学生是在哪方面出了问题,今后讲评试卷和讲解题目时要特别强调哪里。即使我们可以造出可以用机器阅卷替代人工阅卷的程序,恐怕也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的情感链接。理解了这个问题,突然间觉得学生们的错误也是可以理解和被包容的,因为,倘若没有他们的错误,又怎能引起老师的注意和强调,所谓教学相长应该也有这层涵义。
这次我看的是两道代数题,19题是分式运算和解不等式,让人惊奇的是学生们对复杂的分式运算掌握的比简单的解不等式要好一些。因为题目相对简单,10分的题目,学生们总体平均分是7.87分,还可以。出错集中在通分以后分子合并同类项上,以及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的时候,忽视了单项式。这是学生们经常出现的错误,也是老师经常强调的。
20题是一道应用题,10分的题目,平均分只有5.72分。大部分同学第一问4分可以轻松入手,小部分在第一问丢分的原因是解方程出现低级错误,还有个别同学不知道写答案。第二问涉及到不等式与函数的综合运用,虽然不难,但考察的是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做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我觉得这一点在应用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就像这道题目,虽然简单,学生们通过读题理解,知道因为A种树苗比B种树苗要贵,所以想要便宜就要A越少越好。可是,怎样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呢?需要借助函数的增减性来刻画。有时候也会不理解,学生们知道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选择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非要让他们用函数来刻画才得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这一个题目而言,学生的理解是没问题的,可是如果他不能从简单的一次函数开始去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掌握之后用二次函数的问题。饭要一口一口吃,台阶要一步一步登,这是在为之后他们看世界、想问题打基础,所以,严格一些没有错。
虽然周末阅卷很累,可是考虑到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一份工作,立刻感觉心安了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