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集的原文是: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傅先生的翻译是:
叶公告诉孔子:我们乡里有个正直的人,名叫躬的,他父亲偷了羊,他亲自去检举。孔子说:我们乡里正直的人做法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里面自然就有正直了。
【真诚是一条深情奔涌的河流】
这一集先生讲了很多,专门替儒家鸣冤,‘直’代表真诚而正直,中间特别强调‘法律是为人而设的,法理不外乎人情’。个人对此不敢完全接受。尤其是先生提出的一个假设,他说:
现在我父亲偷羊,我去检举。别人说:你看,这个人真了不起,为了公理、为了正义,他检举父亲。但是他内心里面如果说还是一个人的话呢,他一定会觉得:哎呀,父亲偷羊这件事情被别人查到,我就认了,要我去检举,那以后我吃饭吃得下吗?做人怎么做呢?父亲永远不会原谅我的。如果父亲偷羊被别人抓到,父亲不会怪你。别人,司法有司法单位嘛。但是自己的子女去检举的话,违反人情正常的一种愿望。
这个假设看起来合情合理:如果举报自己的父亲,以后自己恐怕吃不下饭,父亲永远不会原谅自己。而后先生特别讲说:儒家特别强调真诚。
但是它忽略了另外一种情况:不举报的话,恐怕还是吃不下饭。因为即使父亲原谅了自己,那别人都能原谅他吗?自己还不是一样忐忑不安。这种感受不也是人之常情吗。
所以,真诚应该是一条深情奔涌的河流,情感是它流淌不息的波涛,而理智是它婉转延伸的两岸。如果任由情感的宣泄,就会泛滥成灾,殃及无辜;如果完全是直来直往的理智堤坝,情感就会得不到适宜的疏导而干涸。
【不见世间过】
这一集的原文简直妙不可言,第一,没有讲是非对错;第二,‘隐’字用得非常好。
可以结合另一篇一起来看: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这一篇父子为隐正好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互为印证。
孔子,或者说儒家比较推崇五伦的说法,这一篇尤其讲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其实,父子之间也是人我之间,如果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理推广开来的话就更圆满了,说到底还是自身修养的范畴。在《六祖坛经》里面有段话非常好: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有位署名‘释照灯’的作者在《解读“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一文里面专门讲解了这段话,讲得非常好。他的翻译是:
你想见(悟,明白)真正的道(成佛之道),正确修行就是道。(正确修行,迟早能够悟、证佛道。)
如果自己没有道心,尽做见不得人的事,那就不能见道;
假如是真正的修道人,就不会计较世间人的过错;
如果见他人犯错,自己跟着错也是不对的;
他错我不错,我错自己就有过失;
只要把自己不对的心去除,烦恼就没有了。
不见世间过,对别人的过失,不是不能见,而是不计较。不计较,是指心知是非曲直善恶,但不随别人过失所转,不起烦恼,不非议、不散布别人的过失,做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同时对背离正道的言论必须进行揭露和批判,以免产生误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