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了一篇帖子,一个85后的小姐姐,记录在过去100天里,自己硬生生从病魔手中抢回父亲的惊心动魄、身心俱疲的血战,所幸结局是好的,爸爸已经逐渐在康复。。。
看了将近一个小时,多次泪目,百感交集。
医疗保障的重要性
作者是北京的,上万字的记录,很少提及费用,更多是担心父亲的状况,只要有可能,只要能救回父亲,多少钱都不在乎。虽然这是所有病人家属的心情,但医院毕竟不是慈善机构,现实这个残酷的怪兽也不会理解人的心情。
从文章的诸多细节,例如,父亲的社保住院费上限是30万,ICU每天费用是5000,父亲年轻时候是部队的,她的单位领导给她介绍了最权威的医院和最专业的大夫,可以推断作者的家庭条件在北京至少是中上水平,而且父亲肯定有医疗保险,可就连这样的家庭,在治疗两个月以后,都在考虑先卖车子还是先卖房子。
刚好这几天在家研究医疗保险,之前保险代理人让我给爸妈买理财险,以后他们有养老钱,或者买寿险,我说,我只希望我爸妈看病有保障,其他都暂不考虑。
昨天给自己买完大医疗险,分享给好朋友,她说感觉现在还年轻,有小医疗保障平时看病就行,我跟她说,趁现在年轻容易过保,就应该赶紧先买,不然以后真的需要的时候,可能就很难买了。
其实很多时候,疾病和意外比我们想象的更近。虽然很不愿意去想,但只有未雨绸缪,才不至于措手不及。
大城市的医疗资源
最近常跟在家工作的朋友讨论大城市的优势,因为担心自己在大城市待久了,对大城市的优点习以为常,只关注大城市的缺点和小城市的优点。
厦门的好朋友说,大城市最大的两个优点——医疗和教育。
这两点我目前体会都不是很深切,朋友的家人生病,在龙岩市最好的医院看了很长时间都不见好,到了厦门和福州看一次就好了。
昨天买医疗险,发现合作的权威医院有一半都是北京的,很多都是我在北京经常路过的医院,但如果不在北京,也许就会觉得这些医院很遥远吧。
至于教育,在北师大实验小学观摩过一天,极度怀疑自己小时候上的是假的小学,但那毕竟是十几年前了,差距肯定大,还没有仔细对比过现在的各地小学。不过类比医疗资源,教育资源肯定是同样的道理。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作者能够从鬼门关把父亲抢回来,一方面是她家庭的不放弃的决心和果断的决定,另一方面是家庭条件的支撑,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社会资源,最重要的是身处北京这个医疗水平最先进的城市,包括医院的设施设备水平和医生护士的专业敬业水平。
这个案例比朋友给我说的她亲戚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如果不在北京,作者的父亲恐怕真的很难平安脱险。想到这,又觉得也许待在北京是好的。
但是,转念一下,即使我待在北京,爸妈依然在龙岩。好的医疗资源固然重要,但我离爸妈这么远,爸妈如果真的需要我,我回来一趟都要费老大劲。
作者在文章多次提及,常怀疑自己坚持治疗、让父亲受这么多苦到底对还是错。我极不愿假设,如果自己站在她的角度会如何决定。与其想这些,不如平时多花点时间陪陪父母,让人生少点遗憾。
人脉的重要性
读文章的时候,内心不断感慨作者的不容易,但其实作者已经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即使医疗费昂贵,至少还有很多医疗保障,至少还能纠结于卖房还是卖车,很多人在跟病魔作斗争的同时,还要筹集医疗费,经受人情冷暖的考验,那真的是多重打击。
治疗的医院和医生等问题更是通过同事领导、朋友圈等渠道得到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如果是普通家庭,也许只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过好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虽然内心感慨万千,对更好的生活、更优质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自然也是心向往之,但作为一个普通人,一生中的更多时候过的是平凡生活。
一定的医疗保障和抵抗意外风险的意识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平时的保健和安全意识。
对于父母,保障他们的看病自然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平时关心他们的健康和陪伴他们。
对于孩子,尽力为他们提供好的教育条件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给他们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如果为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父母背负过重的经济负担,回到家连一张笑脸都很难给孩子,甚至面都见不上,那便是本末倒置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