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人|刘琪的商业观察
上个周末,砍柴(侃财)联盟在优米网组织了财经意见领袖的小聚,包括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东方风行与罗辑思维总顾问吴声、飞象网创始人项立刚、丰厚资本创世合作人杨守彬、科特勒咨询中国区总裁曹虎、新唐智库创始人张小平等诸多大佬现身,牛人众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琪哥忝列其中,受益颇丰,尤其对企业普遍存在的“互联网焦虑症”有了新的感悟。
这里梳理和分享一下吴声老师的观点,放在本号的“牛人访谈录”中,文字有改动和删减,未经分享人审阅。
(一)企业为何有互联网焦虑症?
1.价值已经漂移了,我们的身躯、大脑,对于团队、组织、产品、服务,以及所有的东西,完全都是不相称的。举个小例子,中行是最早学习互联网金融的,当时推出的一项服务是,每次用户用存折取款时,将用户的收益数也打印上去,想法不错,但这种纸质的存折、柜台的营业员以及背后的IT架构,根本无法与互联网公司竞争。传统企业之所以焦虑,在于它的身体完全是拧着的,它自然而然就恐惧,它怎么做的都不对。
2.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大分流”时代,企业和组织正在被解构与重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与社会标签,我们还会问你是哪个公司的,你是什么机构,你主要做什么?但是,坦率地讲,这些可能越来越不重要了。移动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解构和重组的工具,以企业或者组织为中心的时代,正不断被追求个性的个人自由时代所分流,从这个角度看,罗辑思维就是这样一场有意义的实践。
3.你的存在就是被颠覆和逆袭的。当你还在庆幸或沾沾自喜,好不容易把自己变成了移民,可谓是跋山涉水,但人家90后直接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对不对?毫无疑问,你的存在就是被颠覆的,就是被逆袭和被征服的。所以最重要的不是去听信所谓的互联网基因、思维或商业模式,而是洞察时代变化的势能,并拥有互联网能力。
(二)打造互联网能力的三个核心
不要简单讨论商业模式的正确与否,不要迷信互联网思维,企业是要贴近时代的玩法,理解时代的消费精神,去尊重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商业形态与产业规律。
1、产品即媒介。
从2013年开始,很多传统企业都在转型求变,我们突然发现,这些转型比较成功的企业,它们无一例外在产品表达上具有了很强的媒体特性。比如说松下,2013年的财报发布以后,股价大涨,投资界一片看好,后来总结了两个原因:一个是特斯拉向其下了订单,把它定义为“Tesla inside”,跟Tesla的合作让松下获得了互联网传播的势能;另一个是松下从2012年开始生产了很多颠覆性产品,它的动作在日本丝毫不亚于中国的小米,单从电动牙刷一个小品类来说,它为松下贡献了9%的利润,几乎每一个日本人拥有一个,并在生活里不断讨论它,称它为“出行利器”。
此外,我自己还很喜欢飞利浦的HUE智能灯泡,通过APP就可以控制它变幻出流光溢彩的颜色,尽管它有很多不够人性化的细节,但我还是忍不住要向别人谈论它。
总结来看,营销已经成为产品的一部分,营销必然要前置,这需要一套全流程的系统逻辑思维。如果一个产品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能力与媒介的属性,缺乏引爆的基因,个人觉得就没有继续谈论的必要了。
2.社群是新商业形态的DNA。
玩法变了,社群时代来了,打造社群能力是所有组织真正值得努力的方向。这个时代还有品牌么?Logo时代已经过去了,它是工业时代差异化竞争的产物,现在的Logo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故事,或者说故事才是品牌。大家一直都在谈论小米的营销,它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在营销产品的同时,营销费用又是最低的。它并没有投入大量硬广来做营销,而是通过讲故事,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让用户变成了拥护者。
以后还有用户吗?没有,只有拥护者。什么拥护者?拥护者是基于价值观、生活理念或哲学,所形成的共同伴随。对企业来说,这种钱挣得好,挣得持续。
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将是你与社群的链接能力,而非信息能力。微信之所以让马云感动恐慌,是因为企业只需要一个公众号,就可以直接与用户进行零距离沟通,不再那么需要淘宝这个媒体中介了。
3.“取势”至关重要。
在今天,从创业到商业,从转型升级到品牌,乃至营销变革等多个方面,对势的洞察最重要的。为什么雷军把他们的基金叫做顺为基金?我相信是取自顺势而为。也就是说,我们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乘势而做、借势而动,这会重新定义我们对于产品、品牌、营销乃至组织结构变革的要求。
曾经有汽车商找到罗辑思维,要拿出150万做广告,但我们最后婉拒了。我们要做好罗辑思维,不是迎合某一个商业利益相关方,而是更大范围关心我要玩好,要把社群玩得很嗨,服务好我的会员。所以,罗辑思维要做更有意思的事情,你会看到我们选择了牧马人、冈本等品牌合作,它们符合年轻人的消费调性,我们可以一起助推势能。
企业和组织要真正用心去洞察时代的势,比如用疯狂或失控的方式做组织,融入年轻人的消费文化和圈子,这些都是亚文化或者小圈子,但恰是这种小众的趣味,才有可能去做大规模的引爆流行。
最后做一个总结,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该何去何从?很简单,要真正去顺势而为,去因势利导,迅速地去锁定社群,并将社群的连接能力如何转化为社群运营的能力。
刘琪的商业观察
{微信号:liuqi-guancha}
wemedia联盟成员、福布斯中文专栏作家,新商业观察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