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情绪。一篇文章是《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生命之轮》。他谈到了六道,
“大体而言,你可以说,当觉知多来自瞋恨时,你是以地狱道的方式体验事物。当你的觉知是透过执着、执取或贪吝来筛选时,你经验到饿鬼道。当你的觉知是通过无明来过滤时,你就经验到畜牲道。当你有很强的慢心,你投生到天道。当你有嫉妒心时,你投生阿修罗道。当你贪欲炽盛时,你投生到人道。”

某一个道是因为我们的情绪而产生的,而我们一天中会经历许多种情绪,这些情绪来自自己也来自他人的影响。所以宗萨钦仁波切说我们在一天中就可以体验到六道轮回。
比如晚上熬夜了,早晨刚醒时头昏昏沉沉,你就处于一种无明状态,在经历着畜生道。然后多睡了一会居然睡过了,你匆匆忙忙赶到公司已经迟到,碰到老板被呵斥了一顿,你心情更差,带着脾气工作,你就在经历地狱道。熬到中午吃饭,你独自一人来到一家不错的餐厅,想要换换心情,还不错,对面桌有一个美女也独自坐在那,穿着性感,你偷偷看着她,此时你在经历人道。菜上齐了,你鼓起勇气准备搭讪,这是她对面来了一个老头,美女挽着他的手有说有笑,你对那个老头升起嫉妒与羡慕,这时你在经历阿修罗道。
仁波切说天道虽好,但是太安逸。地狱道则使人 痛苦。而人道不是那么安乐,也不那么痛苦,此时的心才是处于正常状态。
我们发现想要心处于一个正常状态需要自我维持,因为我们太容易被影响,时而愤怒,时而忧伤,时而无明,时而嫉妒。我们的情绪从何而来,我们怎么去维持呢?
这时梁宁的一篇文章来了,《怎样了解一个人》。她提到一个人的“内心边界”,在边界内寻找“存在感”,在边界外则是“恐惧”。

比如有人内心在意的在家庭中被亲密关系认可,当他得到对方回应,对方爱意,他就觉得存在被满足,就算一天在外工作再累,他也可以承受。可是他恐惧他的亲密关系背叛他或者一些不可抗因素而失去这段关系。
那么到情绪上怎么说呢?
“从内部看,“存在感”被满足了,他就喜悦。从外部看,“边界”被侵犯了,他就恐惧。
其实很多种情绪都是“恐惧”。“边界”被侵犯了,感觉自己打不过,这就叫恐惧。“边界”被侵犯了,感觉自己打得过,这就叫愤怒。这中间的不同,其实是对力量对比的评估不同,而不是情绪本身有什么不同。
焦虑呢?焦虑也是恐惧,它来自对恐惧的想象。因为是想象,所以无从逃避,所以是一种持续的恐惧,就会内化为焦虑。
羞耻感呢?羞耻感也是一种恐惧,它来自对社会评论的恐惧。”
所以我们发现我们要照看好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它的边界,同时也要评估自己的能力,这就让你表现为是愤怒还是恐惧。
这里梁宁作了一个很好的类比,内心世界是我们的操作系统,而个人能力则是一个个APP。所以有时候我们做事不顺利时,可能是操作系统不行了,所以“手机”卡了。或者我们单个APP版本太低——能力不足。

最后,她说了一句话很是打动我。
“一个人的成长,你不能看他做了多少事,看了多少书,要看他的“内心边界”是不是发生了移动,他“恐惧”的东西是不是有了变化。”
我总在想,我成长了吗?我的成长是来自于我做的事情,我写下的每篇文章,或者银行卡里的数字,或者外界的评价吗?都不对,是我以前恐惧什么,然后现在对它的态度。我可以感到恐惧在变化,而这真的和操作系统有关。
在六道中摸爬,让内心得到磨炼,情绪会坚韧,就会有一颗正常的心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