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天概念挑战: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而事实上很多人至死,都没有思考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每天打磨一个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这是第95天。
我为什么要打磨“整理”这个概念?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把整理看作一个繁琐而无趣的家务劳动,但整理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是我直面焦虑与恐惧的时刻,整理过后,我会看见真实。未经整理的物品不值得保留,同样,未经整理的人生,也不值得过。
什么是整理?
字面意思是:去除不必要的东西,使事情看起来整齐而有条理。而我理解的:整理,是一个选择与决策的过程。

整理帮我们的注意力减负
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里一共也没几件东西,找个东西不费劲。可到了我们今天,普通一个三口之家,都不用大富大贵,可能就有超过一万件东西。
东西多,说明物质发达,当然是好事,但它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东西越多,管理它需要耗费的精力也越多。
每天站在衣柜前面,要花好长时间来决定穿哪一件外套,哪双鞋。网上图书打折,你一激动就囤了好些,收到快递才发现,有几本去年就买过了。一份文件,老板急着要,你半天都翻不出来,是不是耽误事儿?
不管是买东西、用东西、找东西,还是决定不要的东西怎么办,都是在不断地耗费你的金钱、时间和大脑资源。这些未经整理的东西,不是你拥有它,而是它占有你。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要做的事情那么多,工作、进修、陪伴家人,不应该大量耗费在找东西收拾东西上面。
整理是个“自我认知”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甚至能够达到心理疗愈。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神庙上刻着这句神谕,苏格拉底经常用这句话教育学生,它还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一个人生课题。
不是每个人都有哲学家那样的思考的能力,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大脑不容易看见,但是房间里的物品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你选择它、购买它、使用它、处理它,你对待物品的想法、态度和方式,无一不反映着你的心理状态和大脑意识。
整理活动,给了你一个认识自己的抓手,让你有意识盘点,确定你是不是真的需要它们,从而去反思自己的内在需求。
从无意识购物、无意识囤积、无意识散乱的状况当中走出来,完成对自己内在需求的确认,进一步地理解自己的特质,看清楚自己的生活,最终让你进入一个有意识管理自己生活的状态。
整理,是根据一个人真实、准确的需求,对物品进行重新审视,然后作出要,或者不要的决定。这个活,别人没办法替代。
整理的原则:五个不
不用
你添置了一件东西,但从来没有用过,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假设长达一年没有用过,那就证明这件东西有或没有,都对你的生活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它好像是一个红灯,当它亮起来的时候,你可以借此觉察到你的生活当中发生了什么。
你可以以此为一个判断标准,在做整理的时候,先用时间先做一个筛选,你会非常快速地就能断定它是否对你还有用。
不需要
这里的不需要既不包括过去,也不包括未来。
你需要以你自己为中心,立足当下来判断:我,现在,需要这个东西吗?
注意不要拓展,不要想着这件东西过去对我很有用,或者将来总有一天会用上,抑或是,我们的家人可能会用到它,如果我不用可以借给我的朋友。这些,都不在考虑范围。
不合适
不适合你现在的状况和条件。十年前你认为好的衣服,也许现在也可以穿,但是,他已经不符合你现在的年龄,身份和角色了。
不舒服
回想一下:你可能忍着某个不舒适,一直在坚持用损耗自己的东西。
例如:磨脚的鞋、前任的纪念物
不心动
虽然某个东西没有坏,但是由于你已经对它无感甚至麻木,无法从它身上获得丝毫喜悦之情,那我建议,还是换掉。就比如:对于车,如果它不能让你每次见到它都兴奋不己,那它就只是一个代步工具,跟地铁,公交,自行车,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现实的空间和内心的心智都是有限的,不腾出这个位置,怎么能让那些美好的事情,进入到我们的生活?
我所说的一切都是错的,在我写下这段文字之后,我就开始思考我原先的思考。
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想清楚做明白的人,相互之间在茫茫人海之中,是可以一眼识别出对方的。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你有想打磨的概念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