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是一种特定结构,《建筑模式语言》之于建筑设计,《设计模式》之于软件开发,《聪明的投资者》之于价值投资,《人生模式》之于个人发展。模式有高低、好坏之分。好的模式具有普适性,任历史淘洗仍散发光辉;好的模式,符合人脑客观规律,保护心力。
“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反复出现的结构,是为人生模式”。本书的副标题是“识别并优化你的核心认知”,全书围绕模式的模式、核心模式、行动模式、读写模式、人际模式五大模式24个核心模式,解答了个人成长中面临的时间和身体上的困惑。
本书的时间跨度很大,是基于作者过去差不多20年成长经历写成,解答了作者在成长中面临的困惑。书中解答了我的成长中的许多困惑,对于一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再好不过。
时间的困惑
耶鲁大学发展心理学加丹尼尔·莱文森在研究不同中年人发展境遇时发现,中年人的发展不得不追溯到青年时期。
中年的发展不得不追溯回青年时期。在十七岁到三十三岁间,青年的四个大梦,会持续影响他的一生。第一个大梦是寻求人生的多元价值,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个大梦是找到能够与自己同行的良师益友。第三个大梦是找到终身志业;第四个大梦是爱情、友情、亲情等爱的追求。
24-36岁有什么特别之处?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经结束了学校生活,正式步入社会,面临社会所要求的工作、买房、结婚、生子、赡养父母。这段时期,面临的最大困惑是:人身价值、良师益友、终身志业和爱的寻求。人之所以为人,终其一生可以看作是对幸福的追求,而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与幸福感密切相关。自主,强调主动权,行动是自发的;胜任,相信自己能胜任所做的事,做的事与外界形成正向反馈;归属,在意别人,同时也希望被别人在意的感受。
当对一个环境足够熟悉后,会忘了环境本身对思维和行动的影响,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不假思索。千百年进化而成的社会钟,规范着社会秩序,比如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子?工作要朝九晚五。这样循规蹈矩的生活想突破吧,但最终没突破,于是多数人放弃了。但大多数社会精英却保持着自己的时间节奏,更懂得延迟满足、懂得复利、懂得时间对自己的意义。“绝大多数社会精英有自己独特的身体节拍与时间节奏,同时尽量让别人来配合自己的时间,而非为金钱出让自己的时间”。
行动的困惑
理性和三重心智。21世纪是科学的世纪,理性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社会并不理性,毫无依据、表达情绪的文章依旧不时在朋友圈刷屏,你依旧把相关关系当作因果关系,安慰剂效应依旧起作用,认知偏差依旧摆布着你。斯坦诺维奇《这就是心理学》一书中,刷新了我对理性的认识,我也会刻意练习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思维体系。斯坦诺维奇的《超越智商》解答了我对“聪明是可以学会的么?如何变得更聪明一点?”的疑惑,他把人类的心智划分为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反省心智。坚持每日复盘,定期复盘已经逐渐成为我的习惯,从中收获良多。
不同周期采取不同的行动模式,避免出现行动瘫痪。越长周期,越采取简单的模式,越短周期,越快行动。12年是一个大的周期,以三年为一个时间段,探索和利用交替进行,三年又可以继续细分为6个月,6个月又细分为3个月,实现探索和利用的交替进行。
简单来说,3个月往往解决的是一个项目级别的问题;6个月解决的是熟悉某个圈子的人际问题;18个月解决的是一个创业公司寻找并确认商业模式的问题;12年解决的是人生意义的问题。越长的周期,选择越简单的行动,才能穿越时间之河;越短的周期,越要选择行动迅猛的方案。
最小行动和WOOP大法。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迟迟难以采取行动。哪有完美计划好了在行动?而是在奔跑中调整姿态,产品有Bug,不重要,先形成一个最小产品,然后不断优化;计划很庞大,想不清楚,先采取最小行动,动态调整。有拖延症时,不妨试试执行意图,采用WOOP大法,试试”if……then……“,把执行中可能面对障碍预想出来,比如”如果我7:00回到家,我很累,那么我马上出去跑步“。
学习共用体,情景学习。成年人的学习并非是先瞄准在开枪,而是先开枪在瞄准,你需要成为更聪明的学习者,通过群体学习、情景学习。寻找和构建学习社群吧,通过输出倒逼输入,在实践中练就解决问题的本领。
人际关系的困惑
在《资本的形式》中,布迪厄区分出了三种类型的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年轻人到底该如何选择呢?作者《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一文解答了我的困惑。文中提到:
一个年轻人,努力向上,在从二十四岁到三十六岁这段人生最美妙的时光,将自己的心力押注在完全受自己控制的事情上,严谨的制定个人自修计划,利用人类强大的好奇心,攻占一个又一个领域,积累庞大的文化资本。另一个年轻人则在12年中,不断参加各类聚会,或者花天酒地,觥筹交错,推杯换渣;或者不断跑场子,交换名片,认识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大牛,时间、关系受他人制约。采取哪种做法更容易取得成就?前者正是多数精英走过的路。
积累文化资本。积累社会资本有以下局限:受限于地域,换一个地方人际关系就得重构;不够稳健;存在明显天花板;受生理限制,能够管理的人是有限的。
人品和信用。人和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是信任的距离,同事、领导的不信任导致项目无法推动,却傻傻的认为“我做的都是对的,为什么同事不帮我?”。行走江湖,不做有损人品和信用的事情。做事靠谱,别人才会放心把事交给你,何为靠谱?能从你这儿获得稳定的符合预期(甚至超预期)的结果,别人也知道如何使用你的技能。信息和信任相辅相成,用作品说话,对结果负责,形成个人品牌。
情绪的困惑
情绪从何而来?根据巴瑞特教授的研究,情绪不是进化而来,而是大脑建构出的体验。
在每个清醒的时刻,你的大脑都会根据过往的体验形成概念,从而指导你的行动,赋予你的感觉和意义。当涉及的概念时,你的大脑就会构建情绪的实例。
上次参加抑郁研究所创始人的分享时,发现现代社会陷入焦虑、抑郁、恐惧的人数远超我的想象。情绪受到内在体验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这也说明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当我情绪不好时,一般是通过看书和睡一觉来解决,或者给自己一点小小的奖励。偶尔情绪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发现情绪从何而来,为何到达现在的地步。
同理,面对别人情绪不好时,多一分同理心,少一分抱怨。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内在动机驱使。一直不理解乔布斯“过程即奖励”是什么意思,直到结实了一群内在动机驱动的伙伴,才渐渐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表扬和其他奖励一样经常损害能使人表现最佳的内在驱动力。内在动机驱使的人,热情、更=易产生心流、更具创造力、成长型思维、对世界充满好奇。人生易老天难老,坚持内在动机驱使。
向着时间源头奔跑。总有一些地方,一些人距离未来更近,在时间源头,置身这样的环境,才能更清晰的看到未来。毕业后,离开蓉城,来到了魔都,能感受到接触到的信息差别。21世纪,用新的学科武装大脑,这是开智提倡的五大元学科,目前读了20本左右,继续加油吧。
每个时代,有20%的学科会诞生80%的知识体系;而这20%的学科中,又有20%的学科格外重要,也就是所谓的元学科,即学科的学科。……这些学科,既有存在数千年的经典学科,也有近百年才诞生的新学科。我偏好的元学科是网络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与诗学。
复利。人有三样东西无法挽留,时间、生命和爱。身边人总是问我为什么会如此自律,实际上我没啥特别之处,每天早上起床时,总把今天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想着还有好多有趣的书没读、好多有趣的人没见、好多有趣的事没做,世界总该因为我的存在而发生些许改变。时间是生命之尺,做时间的朋友,时间自然会给予你回报。
维多利亚号
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间才能安放一生,对《海上钢琴师》的主角一九九O来说,维多利亚号足矣。
why? why? why? why? 我认为陆地上的人们,浪费了太多时间去问为什么,冬天来临时,巴望着夏天,夏天到来时,就已经开始害怕冬天,所以人们永不厌倦旅行,总是在追寻,四季如春的远方,那样的生活,不适合我。……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太长的旅程,太浓的香水;是个不知从何谱起的乐章。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
未来的含义是“还未来”,不确定性才是未来的样子。面对未来,用你的智慧创造属于你的乐曲吧。
不知,多年后,三十六的你翻看这篇文章,是否记得少年当初的样子?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