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乱世里的坚守——管宁

乱世里的坚守——管宁

作者: Sophia桐 | 来源:发表于2018-10-14 22:52 被阅读0次

    提到管宁大家都很陌生吧?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隐士。他生于乱世,名声显赫,却能低调到让你觉得整个乱世与他无关。你说这个人多厉害!他从来不想着做官,先是避乱在辽东,后定居在中原,隐居当乡村教老师。他是现代史学大家钱穆先生最欣赏的三国人物,著有《氏性论》。

    割席断交就是反映管宁品性的故事。一天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后来,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这时,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这篇故事让我们对管宁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他割席断交的做法是正确的,理由如下:管宁喜欢寂静,华歆喜欢热闹,管宁想做隐士,华歆想当高官,两人志不同,道不合。拿现在的话来说叫“三观不合”,所以我们俩不适合做朋友,还不如绝交关系一刀两断,省得以后关系黏黏糊糊不清楚。另一种认为割席断交做法不对,理由如下:虽然我们志不同道不合,但也没必要割席断交,我们还是可以继续做朋友,只是不再那么要好。我认同第二种,我觉得管宁的做法太偏激,小心人家有可能会报复你。这说明了管宁品性纯粹,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

    管宁虽然是隐士,但很有才华和管理能力。管宁居住的地方,老百姓经常会争夺井水,搞得大打出手。管宁就买了很多容器放在井边,都接好水,让村民不用争都有水用。村民知道后,就都被他感动了,以后再也不争了。一天,邻居的牛踩踏了他的田,他反而把牛好好得饲养起来,还给邻居。邻居知道了后大惊,比犯了重罪还惭愧。这一点说明了管宁有非常好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这么好的政治家为什么不入世呢?怎么就甘于当一位乡村教师?

    难道管宁是“作秀”,积累名声好做大官?东汉末,天下大乱的时候,管宁避乱到辽东。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没有迁徙的意思。后来避难的人渐渐都跟从他,一月之间就形成了村落,管宁就开始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颇受人们爱戴。

    曹操在位时,曾召他做官,却被他拒绝了。后来管宁躲避公孙氏战乱回到中原,又坚决辞让了曹丕给的官职。曹叡继位,下召征兆管宁为光禄勋,还下召给青州刺史,就一个意思你把管宁给弄过来,朕要给他官做,这次又被管宁上书辞让。曹叡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究竟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萎顿呢?”。程喜派了管贡探听消息,回来说:“管宁穿着朴素,能凭借手杖走路,不须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应该就是管宁的本性,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管宁就是一位纯粹的真隐士。

    管宁在辽东的时候,作为时代标杆被公孙三世恩宠,得其不少馈赠,但是在管宁西渡之时却把所有馈赠全部奉还。后来回到中原,常坐在一个木榻上,因为屈膝而坐,膝盖顶起被褥,小床上的被褥与膝盖接触的地方都磨穿了。说明管宁不慕钱财,甘于朴素的生活。

    管宁没有按当时士人的想法,走常规的仕途。而是坚持自己的理念,做一个隐士,教化身边的百姓,这让我很是佩服但很难想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乱世里的坚守——管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ct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