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打开得到,看着这个五一“三天两晚”的学习“自由行”,觉得很有趣,可以玩一下。
今天是第一天,按照统一的“行程”安排,第一站是打开《知识新闻》,链接全球精英大脑,一起升级认知;第二站是选择1-3篇专栏;第三站是听本好书。行程不算密集,还可以安排点自由活动时间啊。
知识新闻
《社会成本:利益冲突判定法则》
这篇文章主要复述是薛兆丰老师关于“社会成本”的相关课程,因为之前学习过,所以听起来比较轻松,但还是很感慨,怎么我们大家都糊涂,就科斯老先生明白,人与人思考问题的差距远不是捅破张窗户纸那么简单,这也就是罗胖说的认知升级吧,不断的逼迫自己从浅层次的思考,逐渐加入更多的变量、维度,跃升到高一级的认知,并研究这些升级的规律,进而指导自己对下一个问题的认知可以直接跨越到更高的层次。
《不对称竞争:三招破解对手优势》
现代商业竞争,随着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界打劫现象。商业模式设计导师林桂平提出了一种应对潜在竞争对手的方案,即运用不对称竞争策略,发现或创造差异,让对方无法与你竞争,也就是消除竞争。
具体做法有三招:一是破解交易结构,比如,e袋洗当年的商业模式有一环是需要进入小区,为了解决小区物业这道障碍,把送货员换成了小区内居民,通过破解原先的交易过程,成功绕开物业;二是改变交易方式,比如,面对可口可乐这种饮料巨头,小公司难以通过拼资源、拼产品、拼渠道来竞争,美国的一家新锐企业Soda Stream创造了一种类似“剃须刀+刀片”的商业模式,把交付汽水变为交付机器,并从后续耗材上赚取利润;三是升级自身能力,把对手变为合作伙伴,比如7-11便利店曾面临的重要竞争对手,是那些社区里的“夫妻店”,最近几年,7-11成功的通过“业务转化加盟”计划,将这些“夫妻店”收编入自己的队伍,这样一来,社区夫妻店嫁接了7-11的物流、采购,而7-11也可以通过分成拿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其实,听起来这篇文章更像是教人们如何通过跨界去与市场现存的竞争对手竞争或者合作啊。
《今年资本市场的好消息和坏消息》
泰和资本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宋良静,在高榕资本发起的“榕汇活动”上的内部分享:从资金供给侧来看,资本市场的春天可能正在来临,项目融资周期从9个月降到比较正常的4个月;而从资产供给侧来看,面临三个挑战,一是宏观经济放缓、人口红利消失,高速增长短时间内很难出现;二是爆发式结构性机构缺失,没有集中的风口,去年的共享单车、直播、社交电商等领域都是半年内定居,行业马太效应明显;三是未来风口需要大量时间积累,比如AI、大数据、新零售等。
所以,今年会看到“更现实的投资人”,一是回归商业本质,关心财务健康;二是接受合理回报率;三是倾向退出更加可预期的项目。
泰和资本服务过快的打车、ofo共享单车、秒拍、拼多多,融资超过40亿美元,果真纯干货啊。
《俞敏洪:企业创新就像风险投资》
俞敏洪在谈到新东方面临网络教育的挑战时所谈的内容,让我一下子想到了刘润五分钟商学院提到的企业成长的三个阶段,到了新东方这样的阶段,自然是可以也应该通过并购来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新东方也确实是乐见各类在线教育模式出现,既减小了探索新业务的风险,又可以共同把教育市场做大。
这里面有个比喻很有趣,就是教育就像开饭馆,很难做到一家独大,在中国,光是K12教育,也就是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市场规模总量是6000亿元,新东方也才做到100多亿,教育领域前景很广,但要做大,挑战也更大。
《杉杉郑永刚:我的经营心得》
第一次知道的:杉杉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材料以及电解液领域生产商,苹果、奔驰、LG等都是杉杉的客户。
一点联想:半个月前,调研了红领集团,听张代理董事长讲解了红领集团的发展历史,特别是目前全面转为“酷特”品牌的战略转型。音频中提到,在其他工厂都在做代工时,杉杉转型做内销、广告,打造自己的品牌。当别家也开始学着做品牌时,杉杉开始了改制、上市。其实,国内服装行业最早做品牌的是红领,而且红领本身就是民营企业。从品牌发展的角度来看,如今的红领肯定不是杉杉的对手,不过我们尚不能据此说红领的发展已经落后。红领持续专注于服装,开发了正装定制业务,并形成了对定制化制造的一套管理方法,可以说是从传统制造业中摸索出了一套先进制造的思路。张董事长也是一位奇人,身材挺拔、健美,穿着时尚,完全看不出年过六十,说起自己的经营理念神采飞扬,介绍“酷特”品牌的内涵时,有着90后的自我和自信。酷特将推出一款智能硬件,类似手表的电子量尺,发放100万套,推动100万个店铺为社区提供定制服务。拭目以待吧。
《企鹅智库:直播还会继续火吗》
几点没有想到的:一是不同于我们80后已经承担家庭压力的一代,95后更喜欢为娱乐性强的内容付费;二是未来直播在技术上与VR、AR的结合;三是直播已经开始谋求海外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已经成为第二战场。
专栏文章
万维钢:周末小议:好思想都在哪里?
最喜欢这种可以按图索骥的文章了,管它未来会不会用,赶紧记下来:
没有值得说的:《科学美国人》、《连线》
偶尔有好东西:《纽约时报》、《纽约客》、《大西洋月刊》、《哈佛商业评论》、《经济学人》、《新科学家》
经常有惊喜:《鹦鹉螺》、Aeon、《1843》
书籍:亚马逊推荐、《纽约书评》
跟踪作者:……
《刻意练习》
为了完成这个行程,新买了一本,也算是“自费景点”了吧。
作者艾里克森,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几乎所有的知识管理专家都在推荐这本书,原因是这本书对1万小时定律作出了新的解释,给知识学习和自我管理提供了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很多鸡汤类书籍都会画出“你本身就很美”的大饼,告诉我们天赋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人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成功,所以前面两章可以跳过,可贵之处在于,这本书给出了“有效”努力的具体方法,即所谓的“刻意练习”,要满足以下条件:
1.明确高绩效的目标,即明确应实现哪方面能力的提高,提问的方式不是获得了多少知识,而是如何提高相关的技能;
2.尽可能找到这个领域内最优秀的专家、高手,或者专业书籍,获得尽可能及时的高质量的反馈;
3.研究最杰出导师或成功案例背后可能的成功原因;
4.不断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训练。
关于知识管理和技能提高,最近着实看了不少,很受启发,有种白看了那么多年书、原来自己一直不会看书的感觉。再一次提醒了自己,不要低估畅销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