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曲线,在哪里调?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RGB通道曲线,它是由红(R)绿(G)蓝(B)三个通道的曲线叠加而成的,RGB曲线主要调整图像的亮度。
曲线的横轴是原图的亮度值分布,从左到右依次是0值纯黑,1-254的中间灰色值,以及最右边255的纯白最亮值。横轴上叠加着一个直方图,显示出原图各个亮度上,分别存在着多少像素。
曲线的纵轴是目标图(调整后)的亮度,从下到上任然是0-255的亮度值。
中间的那根线就是我们的“曲线”。当我们在曲线上任意取一个点,它的“输入值”就是它横轴对应的值,即原图中的亮度,它的“输出值”就是它纵轴中的数值,也就是调整后它的亮度值。


发现了吗?曲线调整的一个特点就是当你变动一个点的时候,旁边的点也会跟着一起变化,离调整点越远的点变化越小。这使得用曲线调整的图片,大多数情况都比较的平滑自然。
二 RGB曲线的几种常用调整方式
1 提亮和压暗曲线
提亮和压暗一张图片,如果我们把图片中所有点都加大减小同样的亮度值,比如下面这个曲线,就是把图像上所有点的亮度都提高了46。这样造成了2个不好的结果:
(1)图片的高光区域直接过曝溢出了


反之,我们要压暗一张图片,也是用锚点下拉图片的中间调。保护阴影区域不欠曝,让高光白色区域维持住对比度。

2 对比度曲线
增强对比度曲线(S型曲线),是在高光处建立锚点并提高,在阴影处建立锚点并降低,拉出一个像英语字母S一样的曲线,如下图。
仔细观察S曲线,可以看到S型曲线中间部分,输入和输出值变化很小。所以S曲线在中间调区域的影响并不大,很好的保护了照片细节最丰富的部分。
白色和黑色区域在最两端,S型曲线对这些亮度区域的改变也不大,有效防止了过曝和欠曝溢出。
S曲线主要是提高了原来照片中高光部分的亮度,降低了阴影部分的亮度,因此S曲线在保护黑白色与中间调细节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了照片的对比度。
反之,如果我们降低高光锚点,提高阴影锚点,拉出一个反S的形状,就是降低对比度曲线了。
3 黑白场曲线
我们把照片上最暗的点叫做黑场,最亮的点叫做白场,黑白场的差值决定了一张照片的反差程度。
通过横移和竖移曲线的左右两端,就可以加大和减小照片的黑白场差值。
比如下面这张图片就是一张灰蒙蒙的低反差图片,照片最暗的地方也只是亮度高达30多的深灰色,照片最亮的地方也只是200多的浅灰色,像素集中在中间区域,黑色和白色区域完全没有像素。
把曲线最右侧的锚点横向左移,此时原来亮度值(输入值)211的像素,全部被提亮到了255(输出值)的纯白色。照片中终于有了亮白的部分。

同样把曲线最左侧的锚点横向右拉,此时原来亮度值36的深灰色区域,就全部输出成了亮度为0的纯黑区域。照片中又有了深黑色。通过这两步,加大了照片黑白场的差距,就提高了照片的反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