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稷嗣君·叔孙通

稷嗣君·叔孙通

作者: 山中打柴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5-09 08:42 被阅读0次

    稷嗣者,何意也?

    二十三部《晋纪》编撰者之一徐广曾是这样解释的:

    盖言其德业足以继踪齐稷下之风流也。

    何意?稷者,稷下学宫也,嗣者,继承也。故而,稷嗣的本意便是凭借德行和功业继承稷下学宫的风姿。

    说到这里,笔者就要略微说一下稷下学宫了,或许很多对春秋战国史了解的朋友还可能知道一些,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稷下学宫,真的是太陌生了。

    如很多不知道的人猜测,顾名思义,这就是一家书院,一家教学育人的书院,但,这又不仅仅是一家普通的书院,因为,稷下学宫在中华文化史上,以至于中国历史上所占有的历史地位,真的太高太高了。

    古往今来,可以说,这家书院的地位都是唯一的。

    当然,或许很多人又会觉得笔者在吹牛逼了,可是,真正牛逼的请大家记住了,是下面的这些人们:

    荀子,先秦著名思想家与教育家,一代大儒。其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而这里的祭酒,便是指得稷下学宫的校长,所谓学宫之长也。

    孟子,先秦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曾长期定居稷下学宫教学,稷下学宫中的一尊圣人。

    淳于髡,先秦著名政治家与思想家,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邹子,先秦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稷下学宫学者。

    田骈,先秦哲学家与思想家,黄老思想的代表人物,同为稷下学宫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慎子,先秦法家势派的开创者,稷下学宫著名学者。

    申子,先秦法家术派的开创者,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后赴韩国进行变法,一度使弱韩成就中原小霸。

    接子,道家代表人物,稷下学宫著名学者。

    而以上这些,其实也只是稷下学宫中的一小部分学者而已,事实上,稷下学宫之学子,几乎包罗天下英才,如后世助始皇帝一统天下的秦帝国名相李斯,便是荀子的弟子,而另外一位被秦始皇认为若见一面死都值的韩非子,亦是荀子的弟子,由此可见一斑,纵然天下英才不是稷下之人,但,十中有九也绝对和稷下之人有关。

    什么叫底气,这就是稷下学宫的底气,所谓天下英才出稷下,也真不是夸张之语。

    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等等,几乎大家能想到的诸子百家,除了少数几家外,基本上也都有其传人和代表人物游走于稷下学宫之中。

    故而,也如笔者曾经所言,别看齐国这个国家在战国时期很糟糕,但是,仅仅就是因为这么一所举世无双的学宫,便足矣令齐国功垂千秋。何也?齐国政府出资修建学宫,齐国君主以不干涉学宫言论而成就学宫百家争鸣的旷世奇观,学宫之中的著名学者,更是由齐国政府以上大夫的尊贵身份供养之,由此,才让稷下学宫得以以如此鼎盛的姿态流传千古、

    总之一句话,稷下学宫是真的很伟大。

    那么,再回到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人物。

    正如笔者上述引论的那么多关于稷下学宫的伟大,然,叔孙通居然敢号称稷嗣君?何也?

    事实上,关于叔孙通这个人,别说是现代人了,就连古人也都是对其有很大争论的。

    如两位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与司马光之争。

    司马迁是这样夸赞叔孙通的:

    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很显然,在太史公司马迁眼里,叔孙通堪为汉家儒宗,无疑,这已经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了,儒宗啊。而一千多年后的司马光却对于叔孙通极度不屑和鄙视:

    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枇,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资治通鉴·卷十一·太祖高皇帝中六年》

    如此,作为《史记》的作者与《资治通鉴》的作者,这两位大咖的截然不同的看法,便将叔孙通的历史定位,变得尤为复杂。

    为何?也就是说,你要是认同其中一个的话,那么就要推翻另外一个人的话,如司马迁说叔孙通是一代儒宗,而司马光却道叔孙通枉为一代大儒。大家说,推翻哪一个的话好呢?都是那种殿堂级的人物,谁敢随便反对,如此,这就不是推不推的问题,而是他们两个说的都非常有道理,无论对谁,我们都没办法进行反驳啊。

    故而,笔者能怎么办?笔者也很绝望啊。

    叔孙通,这个人,怎么说呢?至少在笔者看来,这种人,是非常可怕的。为何?因为这个人太会伪装了,而其更可怕的,就是其对于政局的超强灵敏度,甚至,你永远都不知道他在想啥。正如史书中所记载的:

    秦时以文学徵,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於公如何?”博士诸生三十馀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原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於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輳,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於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这段历史,很多影视剧中也都演过。就是说,当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之后,实力愈加强大,当消息传到咸阳的时候,秦二世遂召集大臣们会议,然而,当一众儒生们都实话实说,说陈胜吴广是大患,并极力劝谏秦二世赶快派出大军征讨。然,叔孙通却说,我大秦威震天下,谁敢反?陈胜吴广等人不过是一些小毛贼罢了,区区县衙兵卒便可镇压,何须大军出征。

    事实上,我们大家都知道,叔孙通这不就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吗?陈胜的起义军都快打到关中了,还一口一个群盗鼠窃之徒,这简直是侮辱大家智商啊?可结果呢?说真话对话的一众儒生们被秦二世抓了起来,反而这位满嘴跑火车的叔孙通,却被秦二世赏赐礼物,还拜为博士尊之。

    为何大秦会亡?很显然,大秦的这位主事的爷,他的智商是硬伤。故而,秦二世果然没有派兵征讨。

    结果,我们也都知道,秦国最终也是因为陈胜吴广的起义,而彻底走向覆亡的。因此,正如清代经学家洪亮吉说的:

    秦之亡,亡于赵高,实亡于叔孙通一言。

    虽说,这只是戏语,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叔孙通的圆滑机变确实到了极致。很明显的,叔孙通早就算准了秦二世的品性,更算准了大秦必亡的结局,所以,没多久,叔孙通便带着弟子跑路了。

    叔孙通已出宫,反舍,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於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於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没错,连他的弟子们都看不下去了,您老好歹也是一代大儒,怎么能那样的胡说八道呢?但是,叔孙通却很无所谓,胡说八道咋了?这年头,保命才要紧,我不那样说,你以为我和你们都能活着出来啊,真是的,你们这些孩子啊,真是太年轻太天真了。

    好吧,面对叔孙通这种近乎无耻的言语,笔者是真正的被笑着了。

    然后呢?

    这位号称大儒的叔孙通,真可谓是看谁强就投靠谁,先看到项梁,嗯,很强大,投靠他。结果,项梁不争气;于是,便又转投楚怀王;很显然,相比楚怀王,西楚霸王才是真正的强者,嗯,必须选项羽,然后,叔孙通便投了项羽;紧接着,楚汉相争,当刘邦提五诸侯之军入主彭城之时,没错,这次,我们的这位大儒,二话不说,就投降了刘邦,很好,这都几次易主了,也真难为叔孙通了。

    不过,比较纳闷的是,当刘邦被项羽大败仓皇逃走的时候,这一次,叔孙通居然就也跟着刘邦跑了,啧啧,这机灵劲,就那时候刘邦那落魄样子,估计刘邦自己都觉得自己是凶多吉少了,然而,一直以生命为第一生存要素的叔孙通,这一次,却似乎是铁了心要跟随刘邦了,因此,如太史公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不得不在其中用了这们几个字“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一个“竟”字,足以看出太史公都有点懵啊,哈哈。

    不过,就笔者看来,或许,这也正是叔孙通的独到之处了,一眼认准了刘邦,嗯,这大哥铁定了可以赢,这一次可不能再三心二意了,由此,叔孙通便从此一心一意的追随刘邦。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高祖楚人,故从其俗裁制”。汉王喜。《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其实,也难怪司马光一千年后都要骂叔孙通,这简直了。刘邦不太喜欢儒家,所以也就更不会喜欢旧儒服了,所以,咱们这位大儒,便直接用楚国的习惯缔造了楚制儒服,你不是不喜欢吗?哼,有的是招让你喜欢,至此,一句“汉王喜”便已经很能够说明问题了。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馀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没错,这一次又是弟子们对叔孙通有意见了,嫌弃叔孙通不向刘邦举荐他们,结果,叔孙通却道,你们这些年轻人啊,真是太年轻太天真了,如今天下大乱,楚汉之争正在关键时候,推荐你们干吗?你们是能打败项羽啊?还是能上阵杀敌啊?既然都不能,那就别逼逼,没事尽添乱,况且,你老师我还能不照顾你们吗?等着就是了,一群傻孩子。

    是啊,一群傻孩子,表面上,这几次记录中,都表现的是叔孙通的机巧和圆滑的能力,没错,这肯定会让很多人瞧不起了。

    但是,在这里,笔者不谈论这个,只说一说叔孙通的那一百来号弟子。那个时候是什么时候?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候,说句不好听的,真就是人命如草芥的时候啊,但,叔孙通却能凭一介书生之力护佑这一百来号学子在那乱世之中,周来复转却依旧安然无恙,无疑,这就让笔者不由得为之敬佩了。

    没错,表面上看,这一百来号弟子,有点傻,每次都问那些问题,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一百来号人,居然在最后会成为儒家复兴的根基所在。

    所以,也正因此,叔孙通才被时人赞为稷嗣君,而再回想到司马迁称赞其为大汉儒宗,嗯,确实是很有道理啊。

    接下来的很多故事,笔者就不一一绪论了,基本上就是叔孙通如何带着这一百来号弟子一步步帮助刘邦恢复礼制,以及恢复曾经丢失的儒家文化,当然,一定程度上叔孙通也根据当时的客观环境进行了些许改变,因此,再加上叔孙通为讨好刘邦而大改儒服的事,也难怪司马光大骂叔孙通是儒家的罪人,好吧,司马光骂的也的确有道理。

    不过,笔者还是想提一件事,而也正是从这件事中,笔者也算是看到了一位大儒的真正本心所在:

    汉九年,高帝徙叔孙通为太子太傅。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適而立少,臣原先伏诛,以颈血汙地。”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柰何以天下为戏!”高帝曰:“吾听公言。”及上置酒,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人人都小叔孙通因为贪生怕死而趋炎附势,更甚者不惜改变儒家的一些根本所在,所以,不光是外人,恐怕就算是叔孙通护佑的那些弟子之中,瞧不上叔孙通的,也是大有人在。

    但,事实上,叔孙通这次行为,却着实让人刮目相看啊。

    当刘邦想要废长立幼的时候,这次的叔孙通却一反常态,不仅极力引经据典般驳斥刘邦,而且,还不惜以死逼之。

    没错,就是这句话:“臣原先伏诛,以颈血汙地”。

    以死逼之,如此之刚烈,这还是当年的那个贪生怕死的叔孙通吗?

    刘邦一看到这样,便随即改口说是戏言,但,此时的叔孙通却再无往日那般圆滑之风了。面对刘邦已然改口认输的情况下,叔孙通却很认真的继续驳斥刘邦,说:太子乃天下之根本所在,若有闪失,都会引得天下震动,陛下却以此为戏,怎么能这样啊?

    如此,刘邦便自知,不可再言废弃之事了,遂道:“吾听公言。”之后,当又看到留侯张良为太子招纳的那三位大贤之后,便再无易太子的想法。

    不得不说,就这么一次,笔者对于叔孙通的尊敬,随之加深。

    所以,说到底,其实笔者还是不由得认同了太史公的意见,叔孙通,确实堪为一代儒宗。

    而讲到这里,笔者又不由得想到了孟子说过的那句话: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什么是儒?什么是大儒?

    匡扶天下,拯救万民者,才可谓之大儒。

    没错,之前的叔孙通确实有点小人之嫌,然,其最后在易太子之事上的以死相逼,以及对于易太子之事的极其看重,都说明了,叔孙通的本心了。

    所谓曾经的圆滑和虚伪,不过是为了挽救乱世中存留下的那一百来号学子,以及儒家留存下来的那一支文脉。而后,在易太子之事上,他却不惜一死,由此说明了他对于天下稳定的看重。

    当然,说到底,这都是笔者自己的猜测,但,这一次,笔者相信自己的判断。

    是非曲折,终将还是由世人来评鉴。

    然,笔者在最后,还是想赞叔孙通一句:

    大汉儒宗,当之无愧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稷嗣君·叔孙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ri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