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住的是6号病床,7号病友靠窗户旁。
病房里只有2张床位,有卫生间,可以洗澡,可以放热水,卫生条件还可以。
我刚住进去的时候,7号病友是一位50来岁的大姐。陪护的是她老公,他主动和我招呼,问我做什么手术?
陪我来的好友,一直对这家医院有质疑,因为是私立医院。
她问他们是怎么来这医院的?这医院怎么样?那位大哥说是在网上看到的,治疗效果还可以。
后来经了解,那位大姐患有先天性股骨头坏死,经过医生治疗,已经好很多。我问她有没有去过大医院检查,他们说去了,因为不想做那种传统大开刀,才来这里微创的。
大姐说他们是本地人,离这边1小时车程,在制帽厂上班。近1年来,因身体原因,连电动车都骑不了。经多方了解,觉得这家治疗方式好,就来了。
我住院第二天,大姐老公回家有事,她大女儿刚好从外地出差回来,可以照顾她妈。
大姐悄悄地说自己2个女儿,大女儿婚姻还行。小女儿离异,当初恋爱时不听父母劝,如今偿到婚姻苦果。
我住院第三天,7号床第一位病友出院回家。他们走没多久,就有一个中年大叔拎着一包衣物走向7号病床。
他问里边那个柜子没东西了吧?我说没有,刚刚有人出院了。我问是不是他住院,他说是他老婆。
之后他就走了。
这算是同病房彼此之间的一个招呼吧!
直到临近中午,才见一个老太太坐着轮椅,自己慢慢滑进病房。好久不见她家人陪伴,老太太连上厕所都坐轮椅,在卫生间门口,扶着门框慢慢站起来,再进去。
我想不明白,这样一个人,她的家人呢?怎么就放心?
老太太62岁,上午来的人是他老公。
什么?
我惊得差点把我刚喝进嘴的水给喷出来,怀疑自己听错了。直到老太太说她老公比她小3岁,还问我,他们看上去是不是相差很多岁?
第二天早上7点半左右,老太太的老公来了。我这才知道,这位大叔家在160多公里外,他每天都往返这座城市,接送老家那边的客人。
之所以第一天大叔走了,是因为有不少客人要送回老家。他们的儿女都在另外一个城市工作,为了不影响孩子们,他们没让孩子们来医院。
大叔和老太太的称呼,很违和,但我却觉得这样的称呼很合适,因为他们年龄看上去真的相差很大。
但表面上,我没有这样称呼他们,还是称呼大哥大姐较为妥当。
大哥是在社会上跑的人,与人相处方式和交流有种亲切感。大姐则是憨厚心善而不多话的人。
大哥从老家带来3个西瓜,说他们那边西瓜便宜又好吃。当天就切了一个,他分给我们吃。另一个送给主治医生,还有一个让我们回家在路上吃。
我推辞了一下,见他真心实意地送我,我也就没客气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