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42回资治通鉴:格局小的人,眼里只有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第42回资治通鉴:格局小的人,眼里只有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作者: 鉴史悟道 | 来源:发表于2023-05-02 11:20 被阅读0次

    《资治通鉴》第二卷 周纪二

      【原文】

      卫平侯薨,子嗣君立。卫有胥靡亡之魏,因为魏王之后治病。嗣君闻之,使人请以五十金买之。五反,魏不与,乃以左氏易之。左右谏曰:“夫以一都买一胥靡,可乎?”嗣君曰:“非子所知也。夫治无小,乱无大。法不立,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诛必,失十左氏,无害也。”魏王闻之曰:“人主之欲,不听之不祥。”因载而往,徒献之。

      【译文】

      卫平侯逝世,他的儿子嗣君继承王位。卫国有个囚犯跑到魏国,给魏王的王后治病。嗣君听说了这件事,想用五十斤黄金把他买回来,前前后后派了五次使者,魏国都没有答应,于是就打算用左氏城来换。身边的臣子进谏说:“拿一座城池来换一个囚犯,合适吗?”嗣君说:“这你们就不知道了!治理国家不放过一点一滴的小事,就不容易出大的乱子。法令不能保证实施,该杀的没有杀,就算有十个左氏城也没有什么用处。法制森严,刑罚得以贯彻,即便丢失十个左氏城,也没什么关系!”魏王听说了这件事,说:“这是卫国国君的愿望,不听从不太合适。”于是就把那个囚犯送回卫国,没有任何其他要求。

      【材料解析】

      卫国,中国周朝诸侯国,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后裔。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辖地大致为今河南北部。周公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后,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卫武公时一度强盛,为诸侯首领之一 。东周时期后由于卫国内乱频繁后来逐渐衰弱,到最后一直半个多世纪,卫国一直是魏国的附属国。

      战国后期,赵国经常侵略卫国,魏国作为其背后的老大,自然随时出兵相救,有时甚至魏国还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在东、南、西三个方向遭到齐、楚、秦三国的重创。

      现如今卫国一个奴隶可以为宗主国的王后治病,这是报答宗主国最好的机会,可卫嗣君却千方百计不屑一切代价要把奴隶抓回来。上述材料中,卫嗣君这番话看似慷慨激昂,一正言辞,实际上里面大有隐情。

      1、卫嗣君这样做纯粹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卫嗣君上位第五年,因魏国强加干涉,魏国自贬,国君由卫候改为卫君。这对一个国家来说算是奇耻大辱,而对卫嗣君来说,这个政治事件对他的影响就是损失了他的权力威信。在他执政的5年里,国家不仅没有富裕起来,反而越搞越小,不用想国内必然会有人对其这种软弱行为感到不满,弄不好正在伺机搞他下去。

      对于一国之君的卫嗣君来说眼下最要紧的不是想办法把国力搞上去,而是如何把自己的权力维护好,因为如果一旦自己被赶下台,卫国发展再怎么好跟他无关,而且历来被废的国君,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因此,卫嗣君就开始借题发挥,不惜代价说一些富丽堂皇的话,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国内的权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内利用法律稳定自己的地位。

      2、在刻意模仿商鞅,突出自己对法律的重视

      对于一个国土面积小到只剩濮阳一带的国家来说,已经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资源做筹码了,可在这个时候卫嗣君为了一个奴隶,不惜用一座城市来换取,这目的很明显,相当于当初商鞅徙木立信那种做法。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之初,悬赏重金以徙木立信,之后通过变法使得秦国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国家。

      这或许给年轻的卫嗣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故而他刚继承王位后,就试图通过追回逃犯来树立法制的权威。因为将赎金从五十金升至一座城市之举,确实与商鞅徙木立信时将赏金从十金升至五十金颇为相似。

      很可惜的是,卫嗣君只能学到商鞅变法的表面动作,却根本不懂得商鞅变法的内在精髓和具体措施。

      由此上述材料可知,卫嗣君此人未必是一位昏君,但是也算不上什么明君,他对自己的权力稳定有极强的敏感性,甚至不惜把自己权力的需求凌驾于卫国利益之上。难怪在位五年时间里,卫国的影响力每况愈下,可见卫嗣君不仅能力不行,而且更是一位自私自利、不为苍生着想的山大王。

      既然国家已经无力自我保护,成为魏国的附属国,那么就更应该跟魏国搞好关系,利用逃犯为魏国王后治病这个理由好好巩固关系。这样魏国国君心情好,可以长期成为卫国的保护伞,卫国可以乘机会改善民生,低调搞发展,这样国家国力或许慢慢好起来,只可惜遇到这样的国君当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42回资治通鉴:格局小的人,眼里只有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va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