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父母的期许――可能是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父母的期许――可能是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 lsr景行景止 | 来源:发表于2019-10-21 09:22 被阅读0次

《无声告白》——伍绮诗 

主人公莉迪亚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父亲是美籍华人,母亲是美国白人。莉迪亚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可是后来莉迪亚却自杀了。

她为什么自杀?故事就围绕这个疑团展开了。

我们很多人都曾经或正生活在父母以及他人的期许中,为了满足他人的期许而努力。

这些期待,有些来自长辈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有些则来自于别人绘制的幸福版图。

但不能否认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生活在这些过来人的期许当中。

前几天助理的弟弟带女朋友回来见父母了,然后她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人生赢家”弟弟的反面教材,被各种催婚。

这就是来自他人的期待,而这种期待很多时候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如果奋力去满足这种期待,表面上我们的生活会顺利一些,成家立业,有车有房,夫妻恩爱,儿女双全,

但渐渐地,也就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然后把别人的人生又活了一遍。

那如果我们真的不满足别人的期许,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结果会怎样呢?

可能自己会成为七大姑八大姨口中的反面教材,可能父母会责备自己“不懂事”,目光浅短......

当我们在追求做真正自我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难时,他们会第一个跳出来说:

“看吧,我早就告诉过你了!是你不听我们话的,当初要是听了我们的劝,怎么会到如今这个地步......”

可人生哪有平坦的路?满足他们期待的路上就没有困难了吗?

我常觉得,我们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是老天爷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所以不可能幸免的。

你一定会在自己的人生课题里绝望,痛苦,醒悟,成长。

书中,莉迪亚不愿意满足父母期许,不断压抑自己,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这就是她写进自己人生课题的最终答案。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既然他能如此勇敢,清楚地明白自己是谁、想要什么,那么,也许她也能。

从头开始,这样,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独了。

同样,父母应该选择默默地站着孩子身边,孩子高兴时鼓励赞许,孩子失落时安慰指引,而不是一味地批评。

父母需要理解和关怀;孩子需要包容和沟通,这才是维持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要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的期许――可能是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vz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