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型PPT训练营是今年到目前为止自己唯一报名参加的训练营,转眼开营已经一周了,看看课表,自己能按照进度跟上课程和作业,虽然不是第一时间完成,但还是要给自己一个小小的赞。想想自己和训练营的缘分,还真算是奇妙。
01
要说来龙去脉,还要追溯到2019年春节前,一位职场前辈把21天生存战的招募消息发在三个人的小群,然后告诉我和另外一位朋友:“这个我们一起报名……”21天生存战的规则是,每天完成一个作品,完不成就出局,第二天会被抱出群,于是每天中午之前,抬头看看群人数,你都会发现,人数在减少,尤其是前几天,简直是直线下降……那种感觉,有点胆战心惊,但是其实,又有点能留下来的窃喜。
于是,“散心病狂”的场面发生了,除夕当天,大家伙还在捧着电脑做PPT,说起来真是一个难忘的春节,哈哈。
一起报名的两位小伙伴提前出了局,虽说当时基础比现在还差得多,但是自己居然鬼使神差地活了下来,从建群时的438人,到结束时的149人(哈哈,我之前收藏了数据),我居然真的留到了最后。
整个21天,印象最深的,就是群里高手如云,每天都是“神仙打架”,有的技能也看不太懂,我也没有一口吃个胖子的歪想法,因为我的目标就是活下来,这样第二天还可以在群里吸收养分。
这21天的过程,不是我第一次打开软件做PPT,但是在我心里,是真实意义上,我与PPT结缘,第一次知道“拆解”、“输出倒逼输入”的概念,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一群人,大半夜的不睡觉,大过年的不吃喝玩乐,和自己的爱好死磕到底……
就像秦老师当时所说:“21天不能让你成为一个高手,但是,你坚持21天,让你走完从0到1的过渡。”
虽然没有报名后续的课程,但从那时开始,我的心里,已经结下了小小的萌芽。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84191/8b409396f2515fed.jpg)
02
时隔一年,萌芽终于结下了花骨朵。
7月初是闺蜜生日,认识了十多年,每年我都绞尽脑汁地为她准备一份生日惊喜--高中时候在草丛里摘蒲公英,装满当时流行的礼品大奶瓶,被蚊子咬了一身包,还是觉得心里很甜;李佳琦还没有火遍大江南北的那年,在他的淘宝店给闺蜜买了一只blingbling的唇膏,唇膏里好像藏着整个星空;去年设计了几张小卡片,上面写好暗示礼物是什么的文字却不直接透露,让她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张……
从15岁到25岁,礼物的价格从几十块变到几百块,两个人的情谊,也累积的越来越浓厚。
于是,今年她生日前,我便早早开始张罗,到底要送什么生日礼物,更实用,也更有心意。
这几年知识付费兴起,市场上主张为自己的学习付费,自己也确实是受益于此,才在19年到20年这一年时间里,积累了不少技能。于是,我决定给她也报名一个训练营课程,让她感受一下社群学习的氛围;同时,也培养一项兴趣特长,当然,最重要的是,我相信,这必然是一份有意义的生日礼物。
我让她在手机摄影、手绘和PPT中间选择一个,我本以为一向烂漫的她会选择前面两个更加轻松愉快的,谁成想,这小丫头当下拍板:“学个PPT吧,毕竟上班还是要自己做的……”
就这样,我给她报名了工作型PPT,因为秋妹妹说两个人组团报名各减100块(哈哈,我可太会过日子了),于是我又叫上了另外一个朋友,帮她俩组了团。其实本来我是想和两个朋友参加同期学习,更有仪式感的,因为7月份自己面临着搬家到深圳、投入一份全新的工作,精力上有些应接不暇,所以推迟了当下学习的计划。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84191/3742214dee822034.png)
03
该来的总会来。
在成功推动两位小伙伴参加学习之后,第12期,我终于也来学习啦!这里要插话说一句,秋妹妹真的很可爱,虽然不知道屏幕后面的她是什么样子。
对伟崇老师的那句“工作型PPT,唯快不破”影响特别深刻,是啊,对于社畜来说,时间就是生产力呀,相比于加班到十点一句句的复制粘贴,我还是希望一键PPT,准时准点往家走,潇潇洒洒。
第一周完成了三次正式课程的学习,让自己对以往模糊的知识点有了更多的概念--从知道有这个功能,到知道怎么用,什么时候用。
排版篇
重新加深了对布尔运算的理解与运用,开启了对SmartArt从0到1的认知。
高效篇
这节课学习了如何用光速把一份word文档转变成PPT,配合母版的使用,二者珠联璧合,想不高效都难。
设计篇
这节课对我最大的启发是逻辑层面,所谓万物皆有章法可循,拿到一页PPT,要怎么改,从哪里改,不是依靠天马行空,是有步骤可以规范的,掌握了这个逻辑,可以让脑海的知识点更快地形成体系,运用的久了,自然形成了记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84191/1002acff1964aeec.png)
除此之外,第一周我的最大感触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完美的PPT细节不可忽视,好的作品需要慢工出细活;解放肉眼,巧用色块、参考线,可以让对齐和统一变得容易;我又想,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往往一个细节,就可以区分高下吧。
另外,我也非常认同大家所强调的,先完成再完美,不断迭代,像盖一座摩天大楼一样对待你的每份作业,但是前提时,你要开始盖楼,而不是挥着小旗子在大街上喊“我要成为一名建筑家’。
第一周的学习已经结束,第二周已经起航,感谢助教小羽的耐心指导,感谢班委团所有人的鞭策。
我会继续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