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会学家MarkGranovetter,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关于找工作的渠道。他发现,人们靠自己的朋友介绍通常找不到工作,反而是一面之缘的人找到了。
事实上,熟悉的朋友跟你处于同一个圈子,了解的信息往往跟你差不多,有多少事情是你不清楚而只有他们知道的呢?反而是那些“泛泛之交”,他们的圈子跟你不同,才能够了解到你不清楚的信息。
这篇文章,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弱联系,这是我们常常忽略的、却往往能够带来巨大价值的人际网络。
一、弱联系与强联系的不同角色
根据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 RobinDunbar)的研究,每个人的社交网络中,最核心的圈子有3-5人最为亲密。然后是12-15人,失去他们会给你带来重创。继而是30-40人,这是你经常保持联系的一群。然后是150人,而这150人是人类智力允许其拥有的稳定网络的人数上限(也被称为邓巴数字)。
社交产品Path,规定好友上限人数不超过150,就是基于这个理论。
至于150人以外的人际网络,你会认识这些人,但并不会那么在意他们,你们的交集一般也很少。关系如下图:
而根据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 Mark Granovetter)的研究,人际关系根据心理距离的远近,又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如下图:
强联系是指,你们处于同一个圈子,比如一起工作、一起居住、一起娱乐,你们的相处时间较长,通常想法也倾向于相似。
而所谓弱联系,就是指你圈子以外的人,你认识、但不那么关心,可能是朋友的朋友,或者刚认识不久的人,你们的想法常常不同。弱联系通常建立在价值交换的基础上。这里的价值指的是广义的价值,不仅仅是指经济价值。我举个找工作的例子,来说一下两者的区别。
比如,你要找工作,但没有太多面试经验,强联系人,也就是你的好友,可以特地抽出时间来帮你准备面试,而这是弱联系的人不会、也没有必要帮你去做的事情。
但弱联系人的价值也很高,比如,他/她所在的公司正在招聘,而你恰好在找这样的工作,也是一个符合要求的候选人,帮你做一下内部推荐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双方获益、双方开心。
再比如:一个强联系人,每天发点无病呻吟、没有价值的朋友圈,你不会就此跟对方断绝关系,说不定还会关心下他的现状:是不是碰到什么挫折了。而一个弱联系人,要是这么做,你可能就果断取关了。
明确这样的区别之后,我可以说明下:这里讨论的是弱联系,而非如何维持好友关系。可能你会认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不需要那么大的人际网络啊。是的,当你谈人生、谈理想、吐槽生活的时候,朋友就够了。但是,当考虑找人合作、了解信息的时候,“弱联系”其实是最佳选择。
著名社会学家MarkGranovetter,曾经研究了在波士顿近郊居住的职场人士,看他们从什么样的渠道找到工作。他找了282个人,然后从中随机抽取了100人做面对面访问。他发现,其中通过正式渠道申请的不到一半,而100人中有54人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的工作。
并且,让他惊讶的是,这些人利用的个人关系大都是“弱联系”,也就是说,人们靠自己的朋友介绍通常找不到工作,反而是一面之缘的人找到了。
事实上,熟悉的朋友跟你处于同个圈子,了解的信息往往跟你差不多,有多少事情是你不清楚而只有他们知道的呢?反而是那些“泛泛之交”,他们的圈子跟你不同,才能够了解到你不清楚的信息。
所以,就像之前的那张图展示的一样,“弱联系”的真正作用是把不同的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它的本质是信息的传递,以及价值的交换。这也就是为什么,弱联系理论常常应用于找工作、商业合作、相亲这样的信息依赖性社交事件。
总之,强联系数量,人与人之间其实不会差很多,它决定的是你的人际网络深度。而往往决定你人际网络广度的,却是你的弱联系数量。
二、拓展弱联系,需要做到这六点
Facebook和米兰大学此前联合宣布了他们关于六度分离理论的研究成果:他们已经确定,世界上任何两个独立的人之间平均所间隔的人数为4.74,研究对象是一个月内访问Facebook的7.21亿活跃用户。
实际上,一个社交网络,只要覆盖的人数足够多,每个用户拥有足够多的好友,那这个网络内的所有人最后一定会彼此互联。
但是,为什么网络这么发达了,社交媒体这么多了,我们却仍然觉得自己处在一个小圈子,挣脱不出去?
事实上,当我们能够轻易地缩短物理距离的时候,我们其实很难缩短心理距离,这是我们人际网络受限的最大原因。因为,你很难跟一个路人有什么交集。
那么如何跳到自己的小圈子以外,并与其它圈子的人缩短心理距离呢?我总结了一些方法,如下图:
1.离开舒适区
很多人对于跟陌生人交往这件事,有极大的恐惧。但是,为了拓展人际网络,你不得不逼迫自己,主动进入陌生圈子。
主动,决定了你迈出去的关键一步,也决定了你人际网络的广度,而内涵决定了你跟对方能够聊多久,也就是决定了你人际网络的深度。
如何离开舒适区、走到圈外呢,这里有几种方法
第一,让别人引荐
你可以多让自己的强联系对象把自己带入其他圈子的聚会或者活动。
当然,你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些目标,如果你只是在聚会中坐在角落一言不发,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主动建立圈子之间的连接
你可以为自己不相识的朋友之间建立联系
假设你是那个小黑点,你本身在两个不同的人际网络圈里面。当你把两个圈子里面的朋友介绍认识之后(见虚线部分),实际上你打通了A圈和B圈,建立起了更大的C圈。
而在C圈里面,你是那个社交节点,别人依赖于你而相互连接,你是圈子的核心人物,对圈子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都更大。
还有,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把两个本不相识的朋友介绍认识了,他们也会乐于帮你介绍他们的朋友。
第三,借助共同话题
大多数中国人毕竟还是比较内敛的,我们很少为了社交而社交,没来由地介绍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实在太突兀了。就算相亲,也还有很多人不能接受。
所以,要走出去,你需要找到一个话题作为契机。当你想让朋友帮你介绍他的朋友时,你需要知道那个对象是谁,你跟他有何共同话题,可以作为双方认识的契机。
2.选对圈子
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你加了很多微信群,但是却没有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你参加了一些活动,最后谁也不认识谁;你进了一个满是大牛的圈子,却发现自己还是被隐形了。
其实选择一个人际网络圈的时候,我们需要有几个判断:
第一,不要跟现有的人际网络重合度过大
弱联系跟强联系不同,不是用来抒发情感的,而是为了了解信息、拓宽视野的。如果重合度过大,意味着你了解到的信息和机会,跟从你的好友那里了解到的其实差不多。
第二,能够给你带来价值
价值可以是自我成长、信息获取、合作机会,等等,甚至你觉得这个圈子的人很逗比,这也是一种价值,就看你自己需要什么。还是那句话,没必要为了社交而社交。
第三,你对这个圈子可以有贡献和价值
既然是弱联系网络,而非好友关系,那么如果你没有任何价值,别人为什么要接纳你呢?至于是什么样的价值,等下我们来说。
所以,不管什么样的人际网络,在你选择进入之前,先对照以上三个问题,然后再决定是否花时间进入。
3.差异化定位
有时候,即便你进入了一个社交网络,但是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没人在意你,你想认识的人、想了解的信息都没有获得。
如何刷存在感,实在是个深奥的问题。所以很多人去伪装自己,展现自己并不具备的那一面,极力讨好他人。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事实上,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优势不同,其在人际网络当中的角色也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人际网络中会有四种角色:节点、专家、明星、助理。
节点是把大家连接在一起的人,这个前面有讲过。
特别是在一个弱联系的社交圈子,不可能任意两个人都是很好的朋友,所以,一定是有一个或者一些人扮演节点的角色,把大家连接在一起。
适合做节点的人,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可能是该人际网络的发起人,也有可能是人脉甚广的人。他们很善于跟大家打成一片,并且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欣赏每一个人。
专家是掌握信息、知识甚至资源的人
一个圈子当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贡献,这个圈子80%的价值是由那20%的专家贡献的。
典型的例子像知乎,大部分用户从未回答过问题,而有赞同有关注的用户连10%都不到。
适合做专家的人,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知识渊博,比常人阅读的新闻和书刊要多很多,你想要了解的信息总能够从他那里听到。并且,他总能给你很多有用的建议,常常给你指点迷津。他们本身具有特定的社会资源和优势。
明星是那些善于说服的人,他们未必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很有人格魅力。
有时候,专家说出的观点,可能别人未必完全认可,但是经过明星的诠释,会获得极高的认同度。
适合做明星的人,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善于把自己的观点以及自己推销出去,让别人信服。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类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们身上有种难以言说的特质,一种强大的、有感染力的、不可抗拒的东西,超越了语言的力量,能够让见到他们的人愿意相信和赞成他的观点。
助理是在圈子里面提供服务的人。
他们热心肠、乐于助人,未必有专业的知识、很高的人格魅力以及连接大家的社交能力,但是他们任劳任怨地提供服务。这个角色不一定在所有社交网络都有,尤其是高端社交网络。
比如,企业家协会通常会由发起人的秘书来做很多服务性工作,而这个秘书,其实并不属于这个网络的一员,因为他的价值对于别人来说太可替代了。
适合做助理的人,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热心肠、做事有条理、不计回报。
这四种角色,并非完全割裂的。比如,你既是节点又是专家,自然在这个网络中的价值会更大。
4.摆正态度
第一,保持真诚
保持真诚在这里有两个含义:第一,出发点别那么功利;第二,表现真实的自己。
关于出发点:当你与别人交谈的时候,背后怀着什么目的,其实下意识地会做出反应。而这些反应会被别人察觉到。而别人一旦察觉出来,那么你们之间就是利益交换,那你要掂量一下,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跟他做交换。
关于真实的自己:如果试图用一个虚假的人格来获取别人的信任,是很容易被看穿的。事实证明,一个社交圈内,各种性格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第二点所说的那样,可以有四种不同的角色。因此,你完全不需要伪装自己,只需要对自己保持自信就可以了。
第二,保持平等
既然弱联系更多的是用于找工作、商业合作、创业,等等,那么你们在其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谁求谁的问题。即便是面试,也应该是双向选择,更何况人际交往。所以,保持平等的心态。
有时候,你越想表现得谦卑,反而适得其反。你不是自大狂,也别做脑残粉。克利弗·S·刘易斯说:许多事情越想努力做好,效果就越糟。
第三,记得给予
Give and take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uccess”(中译名《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书中提到,人际网络中有三种人,一种是 Giver(给予者),一种是Taker(获取者),一种是 Matcher(互利者),那些获得卓越社交价值的人往往是Gver(给予者)。
所以,不要总是求别人帮忙。另外,承诺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甚至超预期地做到。
5.用好技巧
第一,形象技巧
我这里说的形象,不是指颜值。而是说,要懂得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形象装扮。
比如,如果你是个女性,长相又比较年轻,在商务场合,韩版衬衫、花边裙子之类的衣服就很不适合,而深色的西服套装就会显得更加干练和成熟。第一印象是你需要努力很久才能挽回的。
第二,比你能说的,让他说;没你能说的,启发他说
我进咨询行业的第一年接受培训,里面有一点就说到,在跟客户交流的时候,你说话的时间跟对方说话的时间之间的比例最佳为4:6。
当然,你可能也会遇到有些人,本身不善于交流,经常会冷场。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主动一些。但是,不是主动说很多话,而是分享一点,然后马上再互动一点,逐渐启发别人多说。
不要问封闭式问题,而要问开放式问题,一个问题让对方可以说得越久你们的距离就越近。
第三,适当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前面介绍过几种社交定位,可以在这里展现出来。另外,如果你做过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有什么特别的能力,不妨跟别人分享一下。记住,是分享,不是炫耀。即便你真的很牛,炫耀也会让人产生社交压力。
有时候跟牛人相处,你的能力实在弱爆了,没有什么可展现的。这个时候,你可以展现潜力。
对资历比你深很多的人来说,帮助年轻人实现想法,比从他们身上获得价值要有意思得多。
6.最后,不要过于依赖人际网络
第一,不要因此忽略自己的好友
弱联系是代替不了强联系的。不管邓巴数字有多大争议,至少有一点是对的,就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厚此必然薄彼。好朋友可遇不可求,不要冷落了他们。
第二,弱联系也可以转化为强联系
弱联系的人当中,如果你有幸发现些你欣赏的、很投缘的,完全可以转化为强联系。没有必要说:嗯,这个人是我的弱联系对象,所以我只跟他进行价值交换,不需要深入交往。
第三,投资自己比投资别人要靠谱得多
当你真正积累了足够多的人际网络时,你最终会发现,自己的能力才是最关键的成功因素。所以,你最大的瓶颈永远是你自己,而不是人际网络,不是机会,也不是环境
总结:
1.强联系,是指你们处于同一个圈子,比如一起工作、一起居住、一起娱乐,你们的相处时间较长,通常想法也倾向于相似。
2.弱联系,是指你圈子以外的人,你认识、但不那么关心,通常建立在价值交换的基础上。
3.弱联系的真正作用是把不同的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弱联系理论常常应用于找工作、商业合作等信息依赖性社交事件。
4.拓展弱联系的方法:离开舒适区、选对圈子、差异化定位、摆对态度、用好技巧、不要过于依赖人际网络。
5.离开舒适区的方法:朋友引荐、主动建立不同圈子间的连接、找到共同话题。
6.选择圈子的标准:与现有圈子重合度不要太高、可以为你带来价值、你可以对这个圈子贡献价值。
7.根据你的性格、资源等,可有四种人际网络的定位:节点、专家、明星、助理。
8.如何摆对态度:保持真诚、保持平等、记得寄予。
9.这些技巧需要注意:根据场合来塑造外在形象、根据对象来决定你说话的时间、向对方展现能力、能力不足的时候展示潜力。
10.不要过于依赖人际网络:别因此忽略强关系、弱关系也可以转化为强关系、投资自己比投资别人更加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