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第11章《推广你的服务》 给出了几个顾问的营销定律,我稍做转换把它转为找工作的定律,似乎也可以,分享一下。

九个营销定律的回顾
1. 顾问可以存在于两种状态:状态I(闲,Idle)或状态B(忙,Busy)。
要么时间太多生意太少,要么生意太多时间太少,顾问就是这个命。
2. 最好的找客户的方式是有客户。
两家挨着的大排档,一家10张桌坐满了还有人愿意排号等,另外一家10张桌还有8张空台,你是愿意等,还是马上吃?
3. 每个礼拜至少花一天时间来曝光自己。
许多顾问发现他们的宣传活动变成了主要的收入来源。
比如有些心理书卖得很不错,但真是找作者治疗一下,保准心理咨询变心理治疗,最后死翘翘。
这个很讽刺,但很现实。因为我们作为普通人,是不懂名人们的真实水平的,而往往容易被曝光度影响。
比如朗朗和李云迪,要不是最近的事件,我还真以为两人都是大神级别的钢琴家。但实际上,李云迪出道即巅峰,和朗朗的差距很大很大......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唯一能够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迷上了“民科”和“科普作家”,因为咱们看名人,都自带光环。
这一条也可以叫做“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永远要通过更多的曝光来营销自己。

4. 客户对你总是比你对他们更重要。
菜市场买菜都可以证明的道理。
5. 永远不要让一个客户占到总业务的四分之一以上。
上市企业的年报都把这种情况列入风险项。因为一旦这个客户有个闪失,公司业务就有很大风险。
温伯格由此推导出琳恩生存法则:“作为顾问,为了能对自己说‘是’,你要能对任何客户说‘不’。”
这一条也叫“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6. 最好的营销工具是满意的客户。
做生意就是做人。
7. 把最好的想法送人。
顾问有时候被剽窃了点子,作者认为不要生气,愤怒其实是害怕自己已经失去了做出新思路的能力。因为顾问的想法从一开始就不是完全原创的,顾问也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然后做了些微妙的修改。鼓励客户用,如果他们用得好,下次还有机会。
8. 自己加了个蛋之后味道更好。
在解决方案里让客户参与进来,不要扼杀客户试图参与解决自己问题的尝试。否则的话,如果顾问失败了,那看起来很愚蠢,这很糟糕。可如果顾问成功了,就让客户感到自己很愚蠢,那就更没救了。
案例1: 宝洁公司公司发明的帮宝适一次性纸尿裤,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0项发明之一。但帮宝适的广告语是 “用帮宝适,让妈妈睡个好觉”,意图解决新妈妈晚上换尿布睡不好觉这个痛点,但新妈妈们觉得为了自己睡好觉而给宝宝用纸尿裤会有负疚感,也不知道对宝宝好不好。而且很多老人会觉得是新妈妈偷懒。
后来广告语改成 “用帮宝适,宝宝干爽睡得香”,宝洁公司还宣传怎样正确穿纸尿裤更科学,提倡新的文化,通过妈妈们的参与学习而证明这不是为了偷懒,结果市场很快就打开了。
案例2: 在其他品牌上的灰尘越积越厚的时候,邓肯·海因斯的蛋糕粉却每天要补货两三次,为什么呢?因为邓肯·海因斯用了一种所有竞争对手都忽视的方式来理解家庭主妇的心理。
先前的蛋糕粉都强调方便简单:你只需要加点水烤一下就好。但这样的话,家庭主妇会觉得这样有失自己作为家庭烘焙师的身份。
于是邓肯·海因斯就把它变得困难了一点。用他的蛋糕粉,你还得加一个鸡蛋,一个腻嗒嗒、粘糊糊、滑溜溜、黄色加白色、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鸡蛋!你瞧,那个蛋就奇迹般地让主妇参与到了蛋糕的制作中,光加点水可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当她在晚饭后把蛋糕端到全家人面前时,她就可以诚实地答道:“是的,是我自己烤的!”
9. 至少留出四分之一的时间什么都不做。
好处很多,无法列举......
10.为质量营销,而不是为数量。
总有那么一天,有一件小事会把你从只为了挣更多的钱而营销的心思中拉出来。在那一刹那,你会问自己:“我就只能干这个了吗?”在那一刻,你的营销问题将从“我怎么才能拉到更多的生意?”变成“我真的想做这玩意吗?”。

九个找工作定律转换
1. 人的工作状态有两个:没工作 或 有工作。
2. 最好的找工作方式是已经有工作(骑驴找马)。
3. 每个月至少花一天时间来更新简历(曝光自己),了解下市场。
4. 雇主对你总是比你对他们更重要。
5. 永远不要让一个雇主主导你的职业规划(要自己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负起责任)。
6. 最好的找工保工办法是满意的雇主。
7. 做出超出预期的成绩给雇主。
8. 把雇主当作资源,参与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样双方可以合作更长久。
9. 至少留出10-20%的时间不做本职工作,而用于长远的职业发展。
10. 最重要的是工作的“质量”,而不光是钱。
你觉得有道理吗?
延伸阅读:《咨询的奥秘:寻求和提出建议的智慧》杰拉尔德·温伯格 Gerald M. Weinberg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