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写《生死场》时才23岁,但已经历了母亡、挚爱的祖父去世、抗婚求学、被软禁、出逃、流浪、与汪恩甲同居怀孕、被遗弃、官司败诉、被扣人质、向报社求救、与萧军相爱、产女送人、出版与萧军的合集《跋涉》、从哈尔滨到青岛——《生死场》的初稿,便创作于1934年在青岛期间。然而传奇经历与才高八斗并无必然联系,她的愤世更像是时代潮流裹挟下的厌乡情绪的反映,满腔愤懑于是她挣扎、呐喊以致最终出走。那个时代,似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倏然睁开了双眼,忽然之间就有了对命运的觉醒。萧红更是如此。惊奇也好,惊叹也罢,她的洞察力、尖锐性、才华以及灵气到底从何而来?
《生死场》作为她和萧军、叶紫奴隶社的奴隶丛书之一,在鲁迅帮助下于1935年自费出版。作者在此中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权世界里卑微的生、惨痛的死,也描写了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苦痛与无奈。贯穿全书的是三个家庭的变迁。开篇与收尾写二里半与麻面婆的家庭,套在结构第二层的是王婆与赵三的家庭,套在里面一层的,则是金枝家庭的故事。全篇首尾呼应,一层套着一层,在三个家庭的空间里演进着生与死的故事 。
《生死场》的主题是通过生与死的一系列意象连缀成的。其中妊娠、临盆——这些女性经验中独有的事件构成了群体生命现象的基本支架。但这些却是强加于女性的纯粹的、毫无意义的、完全无奈的折磨。在《生死场》中作者不只一次把妇女的生产与家畜联系在一起,她们像动物一样毫无节制的去生产,表现出生殖的盲目性。该小说还写到与死神对过面的王婆,忙着为这个也为那个女人接生,等王婆回来时,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猪也正在生小猪。人和动物一样完全处在自然的生存状态中,他们把生命的出现不是作为人的存在过程,而是当作普通动物的生理机能,这不能不叫人震惊。
《生死场》读后感——人性之苦,愚昧之殇
萧红是站在生与死这个人生根本问题的立场上来观察和反映农民生活的,她首先以看似平淡的描写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普通中国人的麻木灵魂及其空虚无聊、愚昧得可怕的精神状态。人过得与牲畜一般,像动物一样惊惧、沉寂、病态、怯懦。他们活着就只是活着,活像一具具行尸走肉,不问限度不究得失。王婆三岁的孩子摔死在铁犁上,就象一条狗给车轧死一样,起先她心也觉得发颤,可是她一看见麦田在她眼前时,她一点都不后悔,她一滴眼泪都没滴下。因为在王婆的价值天平上,麦田的份量远重于人。金枝担心肚里的孩子,恍惚中错摘了没长熟的柿子,妈妈扑上去就是一通厮打。母亲一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农家无论什么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母亲一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金枝妈妈夜里每翻一回身,就冲金枝骂一句:该死的!痰不往地上吐,往金枝脸上吐。乡村的母亲们对于孩子们永远和敌人一般。当孩子把爹爹的棉帽偷戴起跑出去的时候,妈妈追在后面打骂着夺回来,妈妈们摧残孩子永久疯狂着。平儿穿了爸爸的靴子,王婆追着强脱下来,平儿只能赤脚在雪地里走回家,冻伤了脚,许久好不了。这讽刺可真狠!他们无知无觉,虽生犹死。
生与死的轮回主要体现在女性的身体上,她们在男权世界里惊惧而无助地被迫直面生活和生育的恐怖现实,她们的人性受到无法想象的压抑和扭曲。连温和多情的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月英都在丈夫石头般的冷漠与摧残下,被折磨成了形状可怕的怪物: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她象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女性以最直观、最敏感的方式体验着人生百态,尤其是在男权中心主义的社会里、在充满奴性色彩的文化环境中,女性的人格被践踏几乎是避无可避的。
《生死场》对国民劣根性的追讨也尤为深刻,颇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意。他们顽固保守、墨守成规,只有当最后一片生存空间都被侵占,做不稳奴隶的时代真正来临时,才会走上反抗道路。但他们的反抗麻木、愚蠢。比如赵老三也曾激烈地反抗过地主,他们自发组织镰刀会要求减租,然而地主略施小惠后,他便同地主讲良心,对其感恩戴德,再次做稳了奴隶。他们令人震颤的病态心理、畸形人生仍旧在生死场中时时延续,在遭受日本侵略有亡国灭种之险时,生死场上的农民仍旧是被动地接受外敌的入侵,抗日斗争盲目、松散而又混乱。在热烈的骚动背后,劣根性依旧在蛰伏。中国人的保守使得他们即使遭受倭患,也未必能因此根本团结起来集中力量把旧生活彻底改变。
萧红在关注祖国命运,也在思索人类的生死病苦。在小说的后半部,萧红又通过对金枝的描写越过抗日将着眼点投向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女性。金枝长期忍受丈夫的折磨,丈夫死后只身逃去城里求生又被强奸。家园荒芜,饥饿困顿中象野犬一样流落街头的金枝,对于女性命运有着最深切的认识。她惧恨日本军,然而,她直接亲身感受到的屈辱却始终都是中国男性对她的暴行。金枝沦落到如此凄凉的地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日本军的侵略。然而,在造成她苦难命运的势力中,不仅有来自对立阶级集团的压迫者,更直接的还有来自同一阶级阵营里的男性。这相对减弱了抗日的方面,却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其呈现出凄婉、悲情的基调。
那一个个散发着黑土地特有气息的生活场景,是生死场上农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混沌、蒙昧的生存状态,以及诉说女性在饱受心灵煎熬时无以言状的痛苦,和叙写女性在遭受肉体磨难时遏制不住的哀号。人性之苦,愚昧之殇就在这样的蝇营狗苟里不断轮回,人与牲畜,都在忙着生,忙着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