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粉彩瓷的极致瓷绘——“百花不落地”

粉彩瓷的极致瓷绘——“百花不落地”

作者: 赞美之典藏 | 来源:发表于2018-08-29 16:16 被阅读0次

“百花不露地”是清代在社会文化达到顶峰时的产物,在清乾隆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汇集了当代最著名的一批名工巧匠,令这个时期的瓷器,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百花不露地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百花不露地”的装饰风格就在这个盛世间应运而生,专供皇室使用。这种纹饰多在器物主体中心部位绘制牡丹等大朵花卉,在其周围加绘菊花、茶花、月季、荷花、桃花等各种小花朵,且在空余部位佐以精细辅纹,使画面满密,器不露地,寓意“百花呈瑞,盛世升平”。其绘制过程是:先用生料在素瓷面上勾勒名花异卉,然后绘画少量枝蔓串连起来。给花卉填色之前,先用锅灰打底,再填色,再洗染大花头明暗,小花头则用粉彩平涂之。最后,在空白处填地色,常填黑、黄、红、蓝、绿等色地,以衬托花卉纹样,并以黑白两色最常见,白为艳,黑为贵。据《乾隆内务府纪事》中记载,这种图案的器物为寻常赏花时所用,有“万花献瑞”之吉意。当时曾明文规定:“年节用‘三阳开泰’,上元节用‘五谷丰登’,端午节用‘艾叶灵符’,七夕用‘鹊桥仙渡’,祝寿用‘万寿无疆’……寻常赏花用‘万花献瑞’俱按时令烧造。”不同纹饰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可见当时人们心中对于纹饰的态度并不仅仅存在于美的关照,还有寓意。

百花不露地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表现手法,直解为画上许多花把底子都盖住,使其不露地儿,也叫做“万花锦”、“万花堆”、“万花献瑞图”等。其绘饰手法属于粉彩的一种,粉彩是康熙朝形成的,那么“百花不露地”的表现手法也不会早于康熙朝。“百花不露地”的画面繁缛,极尽工巧,衬托出了器物本身的雍容华贵,强烈的视觉冲击表现出了极大的美感。这种纹饰多在瓷器中心部位做绘出牡丹等大朵纹样,并在周围以菊花、茶花、月季、荷花、百合、牵牛花等等各种小花作为陪衬,辅纹精细,令整个画面覆盖整个瓷器之上,象征着百花呈瑞的好兆头,藏品想送至国内一线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睿嘉四季等),亦可私下推荐。可询,壹八久 四就八二 五贰五壹 朱经理。花之形状、大小、正侧,各尽其致,繁密之极。纵观整个陶瓷发展史,可以看到自清以来,陶瓷的装饰风格由简入繁,开始极尽能工巧事,陶瓷工匠都以技艺展露为尚,一件瓷器上往往可见多种装饰工艺并存,《中国陶瓷史》在给予其工艺以肯定之余并不认为其有更多的艺术价值,认为清代陶瓷是艺术审美的式微。而皇室显贵在清代康、乾、雍时期为显示国力富强,极尽奢华之事,烧制瓷器也是百件中拣其一二,其余砸碎埋入土中,制一件瓷器往往需耗费百金。在这样的背景下,“百花不落地”的出现是历史必然,其工艺之精细、画面之细腻、色泽之艳丽,可一窥制作中所耗费的人力与财力。这种纹饰除用作传统瓷瓶上的装饰之外,还出现在瓷板画上、九子拼盘、瓷如意上等等,繁缛华美。有些还结合镂雕工艺,制成“百花不落地”转心瓶,层次丰富。如这一件清代粉彩万花转心瓶,不仅以镂雕与彩绘结合,还以青花与粉彩釉上釉下相互逗趣,最后加饰描金,工艺极尽复杂,稍有一丝不慎,就会毁坏整体画面。

在整个中国陶瓷史的转折时期,作为陶瓷历史中的再一次巅峰,清代乾隆时期以其工艺的强大在世界上宣示了其陶瓷界的霸主地位,然后一蹶不振,带着日渐低俗的品位逐渐跌落神坛。嘉庆时期陶瓷艺术基本已无可圈可点之物,唯“百花不落地”瓷在此时反而以趋于舒朗简约的形式更胜于乾隆时期的堆砌繁缛。至民国,仍有仿古之物,但好比一个是天上仙姝,一个是粗鄙侍女,除形式上继承之外,其笔法、色泽不可同日而语。这一时期常见在万花之上作开光,再在开光内以粉彩绘制花鸟、山水等小景的装饰现象。随着20世纪50、60年代景德镇各大瓷厂的繁盛,景德镇陶瓷艺术迎来了新时代的春天,“百花不落地”瓷也重新大量烧造,这一时期的瓷器可见乾隆时之风采,甚至更加华丽,常见以金地做底色,碧丽堂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粉彩瓷的极致瓷绘——“百花不落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rk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