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菲尔·奈特(Phil·Knight),美国耐克公司传奇创始人和领袖,同时多年担任耐克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他于1938年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本科毕业于俄勒冈大学,硕士毕业于斯坦福商学院。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出版商,母亲是一位全职家庭主妇。菲尔·奈特酷爱长跑,自己就是一名运动员。在本科时代,就在俄勒冈大学里主攻长跑项目,并结识了美国传奇田径教练比尔·鲍尔曼。菲尔·奈特一生与跑步和跑鞋有着不解之缘,正是在这份热爱之下,促使他决定创业,并最终成功建立了耐克公司。
关于本书
本书是菲尔·奈特先生的亲笔自传,是他第一次公开、正式向大家披露耐克公司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回顾了他自己的创业感受。
核心内容
本书主要讲述菲尔·奈特先生在1962年—1980年,这18年间的创业历史。而这期间,又以1972年为分界点,分成了前后两个阶段:1962年—1972年这10年间,是耐克公司的前身“蓝带体育用品销售公司”的发展阶段,在此期间,菲尔·奈特主要代理日本鬼冢虎运动鞋在美国的销售;1972年之后,则是自创耐克品牌,公司独立发展阶段。本书作者用朴实、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这18年间他的亲身创业经历与感悟,以及他与创业伙伴之间的故事。
《鞋狗》| 李睿睿解读一、鞋狗
所谓鞋狗,并不是一种动物,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人——用作者的话说,是指“全身心投入其中,努力制造、销售、购买或设计鞋子的人”。也可以理解为那些把鞋当做自己的终极爱好,整天鞋不离手、嗜鞋如命的资深运动鞋发烧友。
本书作者菲尔·奈特,就是书里登场的第一位鞋狗。这个人就是一个嗜鞋如命的人,每天满脑子想的全是鞋子。有人觉得他是个神经病,但他自己却从不在乎别人的异样目光。相反,他是几十年如一日沉浸在对运动鞋的狂热当中,乐此不疲,认为这是一种专注的美德。因此,他就用“鞋狗”这个词,表达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并且依靠它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二、比尔·鲍尔曼
这个人是作者的老乡,同时也是他的老师,在俄勒冈大学担任专业田径教练,作风严厉,沉默寡言。作者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在他的手下。这个人虽然是个教练,但却非常的古怪。他的兴趣,全在运动员的两只脚上,整天到处搜刮各种古奇怪材料,自己做跑鞋。
作者决定创业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位古怪的老师,于是邀请他来一起合伙。最后每人只凑出来500美元,合起来就是1000美元——这就是耐克公司传奇的开始。那么这个教练,就是作者的合伙人。
比尔·鲍尔曼于1971年发明了“华夫饼跑鞋”,上市后成为耐克标志产品之一。由于这双鞋实在太舒服、太漂亮,人们不仅穿着它去运动场跑步,更是穿着它去上班、上学、逛街——一双简单的运动鞋,第一次掀起了一股社会潮流。
三、杰夫·约翰逊
这个人是作者在斯坦福大学读硕士时认识的一位同学,同时也是校田径队长跑队员。这人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鞋狗。毕业之后,他割舍不下对运动鞋的痴迷,在业余时间帮着阿迪达斯卖鞋子。作者听说之后,于是就邀请他,让他来帮自己全职开拓市场。因此,这个杰夫约翰逊就成了公司第三号元老,统管销售和市场。
这个人表面虽然是做销售的,但实际上他对鞋子的本身却更加痴迷。不仅如此,这个人还有个怪癖,他天天坚持干一件事儿——就是给老板写信,写什么呢,就写自己跟顾客聊天记录。这个人其实不是找什么存在感,他就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欢鞋子,热爱鞋子,才坚持了这么久。
四、热爱
作者认为他之所以能投身创业,并且建立了耐克这家伟大的公司,一切都来源于对自己内心爱好的追随。那个时候的菲尔奈特,其实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年轻人,而且非常迷茫和挣扎,他在大学读完了商学院硕士,回到家,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去找一份怎样的工作。为了缓解这份焦虑和迷茫,他经常在凌晨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偷偷一个人溜到他家后山上,不停地在树林间奔跑,并对自己吐槽和抱怨。
一个疯狂的想法,把菲尔奈特从平庸中解救了出来。他认为当年日本的商品已经非常厉害了,在相机领域,日本人的相机已经打败了德国相机,那么在运动鞋领域日本的鞋子也一定会迟早打败德国阿迪达斯。所以,应该把日本的鞋子尽早推荐给美国人,让大家享受到更好、更舒服的运动鞋。他决定听从自己的内心,以此为突破口,开始创业生涯。
作者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把车卖掉、把所有的暑假打工积蓄拿出来,凑了笔路费,在1962年孤身一人去了趟日本。第二件事,在日本他又一个人来到神户,单枪匹马走进日本鬼冢虎运动鞋公司大门,跟对方说明想在美国售卖他们的运动鞋。第三件事,是经过谈判,花50美元,从日本批发了12双运动鞋。这50美元批发的12双鞋,就是他创业的全部起点。
五、坚持
作者在创业开始之后,他的生意进展得非常不顺利。这种极其不顺利的状态,从他1962年开始创业,一直到1975年耐克公司的债务危机大爆发,整整13年的时间,从来就没有真正改变过。每一天都是充满了各种郁闷、无奈,甚至是提心吊胆、狼狈不堪。这其中有合作伙伴的背叛,还有银行的落井下石,甚至还有家人的不支持,不理解等等——个中辛酸,一言难尽。
两个小故事。首先是那12双鞋子,他兴冲冲地给了钱,高兴地回了家,准备大干一场。结果从日本漂洋过海发到美国,在路上走了整整一年多——期间他好几次发电报催对方,可依然毫无进展,也不知道是对方发货的问题,还是路上物流太慢。这段时间,作者实在是没办法,只好先跑去会计事务所,找了个工作混口饭吃。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当初的决定。一年之后,货到了,他就立马开始进行推广和销售,并且决定跟比尔·鲍尔曼合伙开公司。
第二个故事,在后来的日子里,日本鬼冢虎公司,是一直对菲尔奈特阳奉阴违,表面上承诺给他独家代理权,实际上背后私下联系美国的其他公司,并且在供货方面故意为难和拖延。到了创业第6年,菲尔奈特简直挣不到钱,几乎快做不下去了,被逼无奈只好跑去大学里,找了个助教的活儿,拿自己当老师的薪水,给员工开工资。
在1971年,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偷看到了日本销售经理的文件夹,这才真正拿到了反击的证据。在这一切真相大白之后,菲尔奈特没有放弃,反而决定一不做二不休,甩开日本公司,带着一帮鞋狗兄弟们,飞出来单干,于是成立了耐克公司。也正是在那一年,1971年,著名的耐克商标:一个飞翔的钩子,正式诞生。而NIKE这个单词,意思就是“胜利”。
六、激情
耐克公司在创立之初,就把激情二字,作为公司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耐克倡导的这个文化,实际上还是来源于体育赛场上的一种运动员文化。作者认为在赛场上,每个运动员都必须要有充分的激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活力,将对手抛在身后。一旦激情消失,再优秀的运动员,也无法取得任何成绩。
介绍两个典型的标志。一个是耐克商标,一个飞翔的钩子——在1971年,菲尔奈特决定甩开日本公司单干的时候,这帮鞋狗们就聚在一起思考,设计一种怎样的标志,能够完美诠释一种运动员的激情。他们想来想去,最后这个钩子就诞生了。用作者的话说,它的含义就是:“像一个田径运动员,嗖的一声,从你身边飞快地跑过”。还有就是耐克的一句著名广告语:just do it——就是别想那么多,只管去做。这样一句令人热血沸腾的宣传口号,一度家喻户晓,深受大家的喜爱——甚至成为很多美国年轻人的座右铭,和那只著名的钩子一样,早已超出了广告宣传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美国文化现象。
那么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上,菲尔奈特也是把这种激情文化贯彻得非常彻底。比如,最典型的叫“恶棍会议”——所谓的“恶棍会议”,是菲尔奈特发明的一种促进创业伙伴之间交流的工作聚会。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召这帮鞋狗兄弟,从美国四面八方坐飞机赶来,大家跑到一个度假村,包一个酒店房间,尽情嬉笑怒骂——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人都可以骂。这种看似可笑的聚会,实际上,就是为了保持他和伙伴之间的激情与活力——而这种东西,正是一家创业公司最为珍贵的财富。
七、创新
作者在这18年的创业里,受到来自日本公司、创业伙伴以及银行的各种挑战。其实这些问题,仅仅是他创业挑战的一部分。更多的困难,是来自于当时其他品牌的打压。当时在1971年,作者开始建立耐克公司的时候,整个美国的运动鞋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当时默默无闻的耐克,能从这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并一直保持到现在,靠的就是创新。
最典型的例子,也是让耐克一战成名的经典案例,就是它的气垫鞋。1977年,也就是耐克公司成立5年之后,菲尔奈特遇到了一位非常古怪的人,叫做弗兰克·鲁迪。鲁迪向菲尔·奈特推荐了气垫鞋技术,被耐克公司欣然采纳。在一群鞋狗的继续打磨和研发之下,历时9个月之后,这款耐克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产品,终于成功上市。
耐克的气垫鞋,为这家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和荣誉,到了1979年,也就是作者见到这个奇葩的航天工程师之后的两年,耐克公司已经在美国市场上所向披靡,成功地赶超了阿迪达斯,创造了商业奇迹。那么耐克的气垫鞋技术,在那之后,依然没有停止自我更新的脚步。直到今天,气垫鞋依然是耐克运动鞋家族里最为庞大的一个技术分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