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可以说是中国的“马拉松年”,全国各地掀起一股马拉松热潮。据 “中国马拉松” 网站10月29日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马拉松的注册赛事高达294场。西方发达国家的马拉松“热”,已在中国悄然来临。
而在马拉松赛事审批放开之后,马拉松办赛热的澎湃激情便是火得一塌糊涂。
但已经连续8年获得国际田联金标荣誉的厦门马拉松负责人李维新表示,中国的马拉松赛事仍不能满足跑友的需求。尽管人们热情高涨,但每年全马和半马的完赛选手人数比发达国家还差很多,优质赛事仍是稀缺资源。资深跑友无不将参加波士顿、伦敦、柏林等城市马拉松视作荣耀。环境优美、服务保障到位、口碑优良的国内赛事凤毛麟角。
“举办马拉松赛的趋势是市场资助越来越多,对赛事自我造血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实现对赞助商回报的同时,运营方也为自己收获了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李维新说,“2015年的300亿元赛事收入显示,马拉松市场规模比2014年增速近50%,2016年,越来越多的马拉松赛事涌现,表明了各方想分得体育产业这个大蛋糕的愿望,但精品赛事最终要比拼赛事服务、文化含量和精神特质。”
我们全马班的同学在微信群也有热烈讨论起跑国内外马拉松的各种感受和体验,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跑过国内外马拉松的老蔡分享的让一个普通大众选手记忆犹新,被感动的马拉松是怎样的。
柏林马拉松的尊重和感动
众所周知,伦敦、柏林、波士顿、芝加哥、纽约、东京马拉松,是世界马拉松六大满贯,马拉松赛事中的圣殿!而每年 9 月份举行的柏林马拉松,则是六大满贯之中享有“全球最快的跑道”之誉的美名,是世界纪录与世界冠军的摇篮,也是全球跑友创造个人纪录 PB 的最佳赛道。2014 年的世界最好成绩就诞生在柏林,肯尼亚选手丹尼斯•基梅托以 2 小时 2 分 57 秒撞过终点之后,为世界留下了更美好的记录。
而 2016 年 9 月,我全马一班的同学,老蔡,一个帅气,幽默,满世界飞自称不严肃的娱乐跑者,参加了此马拉松盛事。当时,他住的酒店就在终点附近,跑完之后,走回酒店洗澡换衣服,然后听说奖牌可以刻字,马上又走回去。那时比赛还没到关门时间,还有少数人速度很慢但竭尽全力的向终点走着,当时赛道两旁群众的数量和热情,跟早上起跑时几乎没什么两样,还有很多完赛选手也站在边上给大家加油击掌,挥舞着手里的奖牌鼓励着跑者。路边全是私补,不少人把完赛包里的食品也拿出来做私补。终点线后有个主持人,拿着麦克风,看到每个人过来都逐一击掌,大声念出选手号码布上的名字。那种感觉,特别震撼。好多人冲过终点听到有人念自己名字的时候都放声大哭!
柏林电视台全程直播柏林马拉松,一共播了 7 个小时,电视信号给到最后一个人过终点,比赛正式关门为止。第二天的柏林早报,上面刊登了每个柏林马拉松参赛选手的名字/号码/完赛时间。
老蔡赛后总结:“我始终感觉,国内虽然马拉松越来越红火,但是大家仍然是打着全民参与的口号,服务那些'少数选手'。什么时候让每一个参与的普通跑者都觉得非常有尊严,有成就感,就进步了。我有时在国内跑马,有种 “活该你跑得慢” 的感觉……很是别扭。其实每个能跑马的人都是意志力超强,值得敬佩!”
首尔马拉松的震撼和感动
老蔡分享的另外一场让他记忆深刻的马拉松也是国外的-首尔马拉松,它虽然不是六大之一,但体验也非常棒。
首尔马拉松有个非常棒的设计。赛事分为全马和 10 公里两个组,大部分马拉松赛事都是起点在一起,终点分开。首尔马拉松的终点设在汉城奥运会主赛场里,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体验跑进赛场的感觉,10 公里组起点跟全马不一样,但终点一样。我跑进赛场的时候都惊了,观众席上坐了差不多一半人,震耳欲聋的呼喊和加油声,那种感觉太震撼了。
跑完之后,我不由自主的跟很多其他完赛选手一样,走上看台,为接下来的跑者加油。
老蔡说:“我在国外跑这两场,跟国内跑过的体验,最大区别就是,人家真的是让每一个跑者都很有尊严。我国老百姓观赛心态也挺初级,就是好奇,看新鲜为主。还没有上升到去享受比赛现场气氛的层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