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郎哥你哥廊 图/网
我爱读书,感觉“袋中有钱,手中有书”便是幸福。如此感受,仔细回味,原来是尝到了“三味”。
一味:读书得有认识。
读书的重要性我有深切的体会。人生来蒙昧,求知开化谋生存需要阅读;人生多难,点化开悟,智慧需要阅读;人生短暂,经历有限,丰富人生需要阅读。我生在农村,智商和情商都不高,工作至今,近二十年笔耕生涯,阅读成了我安身立命的必修课。如今,放眼人生百态,感觉自身经历太过平谈,想求得人生圆满,唯有做个与书形影相随的读书人了。更何况,多年来在阅读中与作者思想交融的感觉已让我痴迷,只有与书不离不弃,才会让我快乐和安宁。
当然,生活中总有人笑我是个书呆子。在他们的眼中,读书是很苦的,我也认同。但有了快乐读书的态度,读书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有会读书者建议对待读书,要“把应该变为愿意,再把愿意变成喜欢;把被动变为主动;把忍受变为接受,再把接受变成享受。”这样,阅读就会无比快乐了。
二味:读书得有规划。
在我看来就是在看书阅读前必须要知道为何要看书,看些什么书,如何看书。这些清楚了,自然能悟到读书有效贵在精,贵在悟,贵在得,贵在用。如此,阅读的收获也就多了。
对于选择看什么书,我是没有用心计划的。以前我看书,完全是生活所迫,却无意中坚守了“为需阅读,必求所得”的原则。上学读书时,按老师的要求看得多的是课本,偶尔也看些杂志。不过参加了工作后,为了生计,从小报记者到教师,再到办公室机关做公务员,看的多的是写作方面的书。生活艰难,人生难免迷茫,可又并不时时有导师指路,2008年我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当然阅读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刊,以求自助助人,现在感觉还不错。人到中年,回味人生,反思因果的时候多了,自然规律、人生法则、伦理道理个中精髓难得其究,对《论语》、《大学》、、《易经》、《孟子》、《老子》、《庄子》等四书五经有了兴趣,这也得益于国学热的兴起,也得益于于丹、曾仕强等教授的风采吸引了我对老庄和孔孟智慧的执着。
这一读书轨迹正巧还切合了有些专家教授指点的人生阅读规划。
有教授说儿童时期要读童话,让孩子在纯真梦想中度个快乐童年。学生时期要按老师指导,学业要求读书求知。到了青年,正确面对社会挑战,可以看点心理学方面的书。到了中年四十后,就应看些文学和哲学的书了。在中国,儒家、道家就是哲学,讲得很有道理。是的,人到中年,对要交什么朋友,要与什么人来往,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往往都会有些考虑,自己的个性也都形成了,也需要看些启悟智慧的书。年过花甲,可以看些宗教的经典,世界上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印度、犹太的经典都值得一读。
难得的是教授对一年四季读些什么书也有独特的见解,春天读《论语》,给人带来勃勃生机和希望;夏天读《庄子》,在寓言中感受通体清凉;秋天读《老子》,感悟收获的喜悦;冬天读《孟子》,让人感到温暧而坚强。另外,有教授还介绍了些国外的经典:春天读印度的《泰戈尔诗集》,夏天读《华尔顿湖》,秋天读美国作家房龙的《宽容》,冬天读尼采的《查拉图期特拉如是说》。我没有这样用心选择阅读,我认为阅读的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观点的人都可以开出不同的书单。阅读什么书,还是要因需而择,择优选取。
三味:读书得有方法。
如不是为了消闲,阅读的目的是要把别人的经验智慧来用作自己思考的材料。所以,不能尽信书。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么如何把别人的经验智慧用作自己思考的材料,变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已至文字作品或者研究成果呢?这就要注意抓住阅读的要点、重点、难点,这些内容往往是作者的经验智慧之所在。
要抓住这些精要,读书必须按照四个层次来探究:一要探究书中说了什么?要仔细阅读,反复阅读难懂的部分;二要探究书中想说什么?要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作者是什么人,是古代人还是近代人,是什么职业,是在什么样的境况下写的文章;三要探究书中能说什么?要积极思考与思辨;四要探究书中该说什么?要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观点。最好是能动下笔,写成经过自己思考后的体会文章。为了方便动笔,阅读时要养成一次阅读最多一小时,接着练习用一分钟总结一小时的学习所得的习惯,然后找机会把阅读所得精简地讲给别人听,还要让人能听懂,最后修改文稿形成自己的阅读新思想或成果,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有认识,有规划,有读、思、写、说、悟相结合的阅读方法,我想读书的效果会事半功倍的,乐便自在其中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