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是一中性词,但当一个人问你建议的时候可能他并不是真正的需要你的建议。
家庭教育老师送我一句话: 没有任何一个人喜欢别人给建议。
所以每一次有家长有疑惑的时候,我都会想,这时候应该给建议吗?这个建议有价值吗?建议完了人家会做吗?
今天又有一位家长找我面谈,聊一聊孩子最近的情况。刚开始,总结孩子最近因为学习的情况,妈妈说着说着温柔地倒出了一大堆的苦水,说孩子不听话,没有任何人管的了,也不尊重老师,对很多事情,不积极,无所谓,做了就做了,也不在意结果怎么样? 虽然平时不太看得出孩子有这么严重的问题,但聊着聊着觉得孩子的问题还蛮大的。
所以根据孩子的情况给出了一些大方向的问题,但不断的去反问,想要去找出问题的根源。孩子症状: 英语词汇量少,阅读能力弱,理解能力弱,讲话逻辑不清,语文作文弱,数学更弱。
针对孩子这方面的情况,结合看过的书籍类似《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反观,孩子为何逻辑能力弱?发现平时习惯很差,房间通常是乱糟糟,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没有意识,做事情能拖拉则拖拉,作业能不做则不做。
为此,我提议:
1.从整理孩子的房间开始。家里配合整理,创造清晰干净的家庭环境。
2.时间管理,100%掌控好自己的时间安排,知道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
3.让爸爸高频率参与孩子成长的这个过程。因为爸爸是权威的,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我建议从前面2点开始。妈妈说,第3点爸爸做不到,反反复复好几次都强调说做不到,但从反复的话语里我发现,其实不是爸爸做不到而是妈妈不信任爸爸。因为妈妈认为爸爸的观念,不适合教孩子,所以妈妈一手包办了教育孩子。
父亲和母亲是各司其职,各自负责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些角色是不能够被替代的。
再后来,聊着聊着,妈妈说了一个案例:有一天爸爸和妈妈路过孩子托管,特意上去看望孩子,却不小心观察到孩子花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吃东西,拖拖拉拉作业回到家还有很多没有写完,只能在花很长的时间做到很晚都不能睡觉。
结果孩子回来后,妈妈问: 你今天在托管吃什么了吗?孩子说: 我就吃了一点东西很快就吃完了。妈妈反问,“真的吗?你不是坐在沙发上吃了很久的东西吗?”让孩子开始有点怀疑,反问:“你怎么知道?”妈妈说:“我看见你了,坐在那里吃东西吃了半天。”孩子一脸不信任,你为什么会去托管,为什么来看我? 妈妈说我去那办点事情,孩子还是一脸不相信,为了证明,妈妈还把证据拿出来给孩子看。
一个小小的案例,这一连串的行为,对孩子来讲是一种非常大的【信任伤害】。因为父母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就去看望他,并且还没有上前去打招呼,在孩子心里会种下不信任父母的种子,孩子可能认为爸爸妈妈可能时时刻刻在监督我。则会保持警惕的心理,不利于父母情感沟通。
我也反问,平时你们会不会坐下来像朋友一样聊天,妈妈说不会。但有时候孩子表现还是不错的,其实ta可以做的很好只是不愿意去做。
妈妈接着讲了另外一个案例: 有一天她发现孩子的字写得特别的漂亮工整,整个作业写得非常完美,妈妈看到这个作业心里面很激动,就说: 这是你写的吗?孩子: 是的。妈妈: 真的是你写的吗?孩子:是呀。反反复复确认了好几遍发现真的是孩子写的,哦原来不是隔壁的那个谁写的呀,你看,真棒,其实你是可以做到很好的,妈妈以为她是鼓励了孩子,殊不知妈的这种不信任感反问,其实,是增强【信任危机】。
从这两个案例当中我就发现,妈妈内心存在一种对孩子不信任的模式,孩子对父母也是不信任,那既然你不尊重我的界限,我跟你们讲话自然也是会没有规则。
我很直接的委婉的说出了我自己的建议,最后妈妈重复确认是否应该这样做。既然家长愿意听,那我就本着职业道德讲出来了。不管最后的结果怎么样,至少今天聊得很开心,也带着一些希望的种子,希望对孩子和家长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