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我看金庸(附金庸回应)》 https://mp.weixin.qq.com/s/x6G0JV-DpvMG7d8jVJnJRg
中国素来有“文人相轻”,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大抵如此。王朔很像紫微斗数中的“巨门”星,挑别人毛病,找茬,挖细节是一把好手,西方人说“picky”,大概就是这种人。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有一些讲的在理,但大家愿不愿意接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话就看怎么讲,往往有些话讲出来不中听,就算有道理大家也完全不接受,这就是说话的艺术。金庸写武侠小说本身没错,那么多人能读进去并且喜欢看,做到“雅俗共赏”,肯定有其自身和大环境的原因,可能时代的因素更重要。都说“时事造英雄”,当年港台武侠小说家也有很多,真正最出名的也就是金庸,说明在那个大环境里,他的风格比较符合当时大众的需求,或者说时代的需求。
说实在的,当年四大武侠小说家里,我比较喜欢温瑞安的,金庸梁羽生的小说太啰嗦,跟温瑞安接近的古龙的书良莠不齐(为喝酒码字的嫌疑)。金庸小说里我感觉最差的就是王朔看的那套《天龙八部》,我比较喜欢《笑傲江湖》和《碧血剑》,人物里面令狐冲最得我心。
王朔成长于军区大院的环境,可能对港台文化有种自然的抵触。“四大俗”的说法与其说是王朔对金庸的抨击,倒不如说是当时北方文化对港台娱乐文化风靡大陆并北上的一种反击。当年音乐圈里何勇不是也骂过“四大天王除了张学友都是小丑”的话。
王朔说话比较尖锐,但他最大问题在于把流行文化的庸俗化归结于个人。没有金庸武侠,那个时代也会有别的人出现完成那个时代“精神慰藉”的任务。精神领域你不占领,自然会有别人占领。前几天看到雷公太极的雷雷复出和王知亮打了一场公开赛,以惨败收场最后哭着说“太极只适合养生健体”,我第一感就是“武侠小说确实挺害人”,到现在还有很多影视作品继续在宣扬中华武术天下无敌的概念(《叶问4》都要开拍了)。中国武术有没有实战的一面,肯定是有的,比如戚继光对兵器和刀法的改良。但是总得来说,武术功法都是以道家修炼为主的副产品。对这点理解比较透彻的是香港导演陈嘉上,他当年拍摄的《精武英雄》堪称武术电影的顶点。他借助两个虚拟人物黑龙会总教头船越文夫和陈真说了这么一段话:“中国人的武功是讲求个人修为,而不注重实战的,你能有今天的表现是一种突破”。这点说的到位。人不能认识自己,迟早都会出问题。承认自己的不足是第一步。
金庸只是个写小说的作家,担当不了王朔那么大的指责。王朔有意思的是在大家都在捧杀金庸的时候,只有他站出来唱反调,这有点反主流。现在反思一下他说的也是在理,那些东西确实有不少不好的影响,但是完全归结于几个人就不对了。金庸反击地比较得体,他自己都说了要做到“八风吹不动”,老人家没准心里气的不行,饭都吃不下了,表面上也要装作很大度,这就是“江湖”,苏轼那么修佛不照样“一屁打过江”。
其实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的,说的话做的事只是局部正确。当年看台湾的梁湘润老师讲八字的视频,里面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不要说人是非,是非对错都是有立场上的”。
最后送上一句话,就是我前一阵子翻译的“格言画”
“仅仅因为你是对的并不意味着我就错了,你只是没有从我的角度看待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