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完这一课,似乎感觉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有一种释怀的感觉。若是说,一切都是刚刚好,那么过去听到的是符号,现在感受到的是恩赐。生命的功课,需要生命的引领,成长的门槛,总是需要一个门槛。
掌握智人的成长方式,首先要了解智人,要去解构。先进入我们自己,我们很多时候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并不是我这样做就马上有效果了,我们通过看到这些东西,才能够坚信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而不仅仅是做就有效果的,不做就是没效果的。
我们通过不断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选择什么样的成长方式,选择什么样的适应方式,这是我们智人最重要的能力。掌握智人的成长方式成长爱的能力,我们就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路,每一个物种必须从他的第一属性出发,每一个人基于他有他的群体属性,以及他的个体属性,基于每一个自己,最终的目的是融入环境,适应环境,成为更好的自己。
深耕12班的学习,从个人到群体,从凡人到上帝,让我重新生长了一次,似乎是一个生命的轮回,感受到沧桑和无常。从亲情、友情、爱情到婚姻,像经历了春夏秋冬一样,在理性上完成了一个异化,进入新的阶段,似乎攀爬了一座爱的珠穆朗玛,从终点又回到起点。
当个人意志与群体意志趋同时的无力,当爱情来临时的不管不顾那份神性的庄严,以及婚姻生活中必须要面对肉体凡胎的局限性。生活报之以窘迫,我们以爱面对,难道这不就是老师引领我们通往至高的善,成为无限可能的自己的信念吗?
董老师说,我们是一群不长毛的猴~裸猿,是以智取胜的生物,这让我想起一部电影《人猿泰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非洲原始森林里成为孤儿的婴孩在猿猴家族的照料下,长大成为英国绅士的故事。书中的多种感情,特别是猿妈妈卡拉对泰山无私而伟大的母爱,泰山对自己的猿妈妈的感情,泰山对简纯朴、无私的爱,泰山对自己种族的归属问题的思考等等,无一不感动着我们。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现实的环境里,有很多现实需求。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有更替,月有阴晴圆缺,人类有亲情、友情、爱情,我们为什么有这些需求?谁规定了我们?
我们从亲情里面,对爱建立了初始印象;从友情里面我们尝试遇到另一个自己;在爱情里面我们体验到人身上神性的东西;到婚姻里面,我们需要通过凡人之力去探讨人性所能达到的可能,我们从上帝之爱到凡人之爱,这条路我们应该怎么走?我们如何去感受到爱,创造出来爱,而不是等待上帝出现?
高于我们的神能够把爱的光芒照耀到我们身上,我们需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去探索,通往爱,通往天堂的路,在凡间作为凡人去达到彼岸。
在大自然中人类如此渺小,但是在物竞天择中,我们却以智取胜,我们是依靠智慧适应环境,进入系统的。我们生活在现实的环境里,有很多现实的和本质的需求,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系统中。我们是作为智人存在自然界,存在于生物链中,我们是系统中的一份子,如果把这个系统比喻为一个人的话,我们就是这个系统的大脑,是系统中非常重要一环。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看,人类的进化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在运转,我们都是这个系统的一环。
自然宇宙是一个系统,我们的太阳系只是系统的一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去修炼我们的爱,提升爱的能力,把它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就必须建立这种系统观念。
我们和系统的契合度越高,我们适用环境的力量就越强,人的存在感就越强,人的自我和谐度、家庭的和谐度、人与自然的和谐度,人作为一个生命的和谐度越高,对我们感受爱的能力,创造爱的能力就越强。
掌握智人的成长方式是我们修行爱的第一步,智人最重要的能力是看见自己,能对自己进行反思,可以意识到自己,意识到自然宇宙、意识到别人的情感,通过意识到外在事物意识到自己,并了解外在事物与自己之间的关系。
例1,若是鸡能够反思,猪学会系统思维,有可能就不是我们吃鸡吃猪肉了?人类在生物链条的至高地位,靠的就是智能。
我们在工业文明时,靠的是征服,我们破坏的生态犹如自断手脚;而在生态文明下,我们更多的是融入、是合作,是命运共同体。
例2:一个女孩对学习无精打采,没有动力。考上大学越来越不快乐。妈妈替女儿担心,发现女儿与环境格格不入,小时候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学时感恩教育,别的孩子哭的稀里哗啦,自己的孩子却没有哭。老师给妈妈反馈孩子有问题。孩子问妈妈,我没有哭就有问题吗?哭就是感恩父母了吗?导致孩子和父母都怀疑是不是有病?
解读:
1、从更高纬度,从历史视角,中西方文化对比,来看待这个问题:
(1)古希腊文明,教育文化系统屹今为止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座高峰,古希腊环境包容度极高,鼓励人发展自己的个性。古希腊出来的各种人物,奇形怪状,形色各异的都有,按照我们眼光,没有一个是正常的。
(2)在我们东方文化里面,更多的鼓励群体精神,个体精神相对弱些。
(3)古罗马文化倡导的是国家精神,群体精神。
(4)基督文化调和了个体和群体的冲突。
我们从这个视角观察自己,了解自己,调和自己和系统的关系。不能说有冲突就代表有病。
2、从环境上去观察与自己的冲突
3、看自己,自己也是一个系统,从创造出来的东西看自己。你学习的对象,你创造出来的知识认识自己。
4、从知识论来看,我们创造出来逻辑知识、直觉型知识、技能型知识。
(1)、逻辑性知识:它是一种规律性的知识,遵循着严谨的规则。需要通过推理、梳理、归纳才能掌握,符合科学的特点,是自然科学,对应着人的心智。
我们的心智能从我们创造出来抽象的、逻辑的、说理的知识,从自然科学上获得营养,强大心智。
如果你的心智过分强大,就可能绑架人的情感,绑架心灵
(2)、直觉性知识:它可以通过训练获得,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能力。例如:写作的语感、打球的手感。有别于逻辑性知识,不依靠理性分析,属于人文科学,对应着人的心灵。
心灵是从爱和意义中获得食物。
若是心灵过分强大,容易削弱人的理性,让人迷信。
(3)、技能性知识:它从工业革命开始,以科学为基础,通过人的肉体的反复训练而达到的掌握理解,对应着人的肉体。
我们对肉体二次开发,对肉体训练,爱护,刺激,锻炼,增强。
肉体过分强大,就容易让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总结:人的心智、心灵和身体协同发展非常重要,这三块建立了人的和谐关系。
通过反观自己,观察自己哪个能力强,哪个能力弱,如何建立一个身心灵和谐的内外环境,非常重要。
当你对身体保持不断的训练,心智、心灵也要补给营养、训练,人内在这三块越和谐,爱和你的关联度越强,人爱的能力就会越强。
我们如何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呢,中间需要一个调和剂。
1、关于个体文化和集体文化的冲突,需要精神性信仰来调和。
小的环境就是身体(身心灵),大的环境就是个体精神、群体精神,信仰是调和剂。
智人最大的能力就是调和不平衡。
2、工业文明和自然不平衡,就会通过生态文明来调和。
当你站的越高,看的越明白,我们的信念就会越坚定。所以智人适应环境最重要的靠智慧,他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调整,他能够看到自己,通过别的对象和冲突,看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是谁,然后进行决定。
我们自己是个系统,家庭是个系统,社会是个系统,文化是个系统,人和自然之间是个系统。我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是我选择如何融入环境和群体的能力!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回到生活,反观自己,文科脑袋,直觉感受,标准女人。认识自己的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文字编辑、图片拍摄、喜欢植物、插花、分享、生活美学、创造等等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卸下面具和包袱,从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角色中退出来,认真的思考,我们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忙忙碌碌为了什么,不能本末倒置了。
所以生活中有自己的爱好,兴趣,才是完整的人。大可不必因为爱好,兴趣,而被周围的人酸不溜秋说你“搞这些,有什么用?”,而伤神在乎!你不是在玩物丧志,也不是在浪费时间!
因为人生,本来就不是拿来用的,而是拿来体验的,谁能最大化的体验这一生,谁能愉悦的度完这一生,就是最大的赚到!
其实,人生很多重要的东西,看上去都没啥用,比如:信仰,爱情,正义,自由,尊严,文明,使命,知识,智慧等等。这些没用的东西,恰恰能在一个人最黑暗的时刻拯救他,给他力量继续活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