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02368/fb3fab0e4697d296.jpg)
01 述梦
深夜,勉强入梦,却是不住地躲藏、奔跑。没有坦途,我便蹲在那些残壁后面,一处一处地移动,眼睛盯着前面,却脚下踩空,轰然掉入一个大坑。坑下居然也有通道,还有高墙。我慌不择路地乱跑,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一会儿急行在地上,一会儿奔跃在墙上,看不到身后的人影,但我知道一定有人在后面追赶。漆黑中竟然目遇了许许多多燃着的小红烛。而我不知如何已经跑进了早已作古的爷爷奶奶曾经居住过的小屋。
爷爷躺在炕上,很虚弱的样子,奶奶在旁边坐着。我对奶奶说:“奶奶,我想睡一会儿,有人追我。”奶奶似乎不想让我即刻就睡,说我得天亮了才能睡。爷爷也是一副不乐意的神情,低声说了一句,我却并未听清。我怀疑自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的爷爷奶奶的屋子,不然,为什么他们不让我睡觉,而且看起来并不欢迎我?可他们在世时,是数着盼着地想让我回去啊!好吃的总要给我留着。
而我实在是太累了,不想再跑了,觉得无论如何到了奶奶家就安全了。于是我不管这究竟是哪个世界的爷爷奶奶的居所,也不管他们对我是不是神情有异,还是在炕头躺下了。结果,我刚躺下,就有人进来了,我面朝下趴在那里,却还是被认出来了。只是,那个人的身影很模糊,我无法辨识他是谁。正害怕他会把我带走时,我醒了!
这样的梦常做,只是细节不同。梦中的自己不仅仅在奔跑,甚至于在飞跃,但总是凄黑一片。似曾相识却又全然陌生的街巷,很少有人出现,恐慌之感异常清晰,却总找不到可以让自己安然的居所。爷爷奶奶的小屋并不是每次都会出现,但出现的时候却也并不能把我带离黑暗。
02 析梦
百度解梦:压力过大,且内心有过多抑制的东西。说来有些道理,似乎也符合现实。但我更愿把它解释为我对安全感的寻求。
因为弟弟的降生,所以我很小就睡在了爷爷奶奶炕上,记忆里的那间小房子是我最感温馨的地方。我们家和爷爷奶奶家离得并不远,步行不超过十分钟。但我从记事起,最想回的家便是爷爷奶奶的家。上学了,已经回到父母身边的我,一放学却总往爷爷奶奶家跑。高中在县城住校了,过星期一下车先进的也总是爷爷奶奶家。
那个小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安然的居所,所以在我成年后的梦中,我在惶恐不安中总能找到那个小屋。但这是否意味着我就能从那里找到安全感,事实上恰恰相反。反复出现的梦境告诉我:正因为我在那里丢失了安全感,我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寻找,所以爷爷奶奶的小屋出现的时候,总是我最慌乱最凄黑的时候,但它仍然不能让我解脱。这并不是说爷爷奶奶对我不好,在众多的孙儿孙女里,我是最受他们疼爱的人。但不幸的是,安全感的源头从来都是在父母身上。
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房子也会不时地出现在我的梦中,但梦境里总是明亮的白天,日常生活的再现便是梦境的全部,偶尔有被父母丢在屋里的场面,也会有不安,但没有奔跑和恐慌,且隔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回来。而当我以成年人的身份出现在梦中时,总是他们需要我的帮忙,梦中的我俨然一个强者的形象。这样的梦,我是安全的、强有力的。
从去年开始,我对心理学领域的书籍有了兴趣,但毕竟是门外汉,只能读个皮毛。即便如此,读了几本之后,便略略读懂了自己,也开始重新认识别人,愈来愈觉察到很多问题都来自于童年的经历,安全感更不例外。
幼年时生活在爷爷奶奶家的孩子,长大了安全感的问题会渐渐显露出来,只是由于知识水平和专业方向的原因,很多人并未觉察到。前段时间读过的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写的《为何我们总是如此不安》,知道不安的原因在于幼时撒娇欲求未得到满足,而撒娇欲求要得到满足,必得向父母那里寻求。这与“安全感的源头在父母那里”的观点不正是殊途同归吗?
03 出梦
当我理清这一切的时候,我才能坦然面对让我恐慌不安的梦境:我只是在寻找幼时失落的安全感。安全感的缺失,会让人异常地敏感、极度地不自信(有的却会表现为无比自信)、控制欲特强,经常患得患失。
如何去弥补这一缺失?唯有正视,正视幼年时过早与父母分离的事实,正视当下缺乏自信与异常敏感的自己,正视内心时时涌出的不安与恐慌。就像时下心理学家们常提的一句“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一样,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与过去的生活和解。
梦虽虚幻,但梦能映射我们的过去和末来。合理地解析,我们才能不在梦中迷失!人们所说的神秘,只是因为我们并未读懂自己。把梦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我们就可能会找到打开梦境的钥匙。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2368/e785c4442e37da8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