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友说:除了人格独立,我希望自己能够发展出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能量爱自己,不用去向外获取,自给自足。
另一友问:难道我们就不能孑然独立于世吗?
我听到自己的回答:可以,人完全可以通过内在觉醒、灵性成长、哲学思辨来获得内在安宁,无需外求而获得极大满足感。不过,如果你想更多的爱别人,爱更多的人,你是需要一个外在的能量站的。
生存本身是消耗,如果认同这个论点,那么这份消耗需要我们合适的补充能量去维系理想的状态,喝足够的水,吃恰当热量的食物和营养,做一定量的运动,晒太阳。
做为外界的补给站,【大自然】,【浩瀚宇宙】,应该是我们获得能量最直接、且短期内不会耗竭的能量源。
再来,【发达阶段的社会】,因为福利机制和维系足够时长的保障制度,社会氛围本身会给人带来滋养能量,所以国人乌泱泱的走出国门,在不同的地貌中徜徉暂且不提。行人的自在和微笑,完善的生活系统,艺术形态的高度发展,这些都是给人补给能量的途径。
行走还有一个重要源起,【历史】,这往往给人以飞翔之感,不仅是跨越时空的上帝视角和全能感、探索我们从何而来的存在感、还有揭开死亡之纱的我们将去往何处。
奇葩说第四季最后阐述的观点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间的那道沟,你爬出来了就叫成长,不爬出来就不成长。我同意吗,一部分。在我局限性的认知和对方局限性的表达这个互动中,我所理解的他说的客观世界,其中应该是包括社会规则的。智人为了更好的合作来获得种族存活而发明出的一系列生存法则:国家,社群,宗教,以及现行的政治制度。人们试着用媒介、科技延伸自己,身体也好,意识也罢。现实中,不在规则里看问题的马斯克,在规则中同样获得了他的成长。这里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定义成长,如果打碎重建就叫成长,好奇心和谦卑心就足够了。重点是在于,我们要成长成什么样子?向facebook夫妇一样为了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还是像漫威华纳环球一样诉诸于外太空?或者不必种族视角,也许是让当下更清明,从而影响身边的人更清明...
我同意的是,当一个人的主观世界阶段性的建设完毕,自然会到客观世界检验。一来完毕后出让了空间,二来当自我感觉主观意识完整的情况下人总是会有影响世界的善意同时还要习得符合世界法则让其能够理解的谦卑,三来,为了奇葩说中说的下一次破碎和重建,自然会走向外。
朋友“笑话”我说的使命感,因为他放在了心里,不再把我们认为能够改变世界的那个东西喊出真名字来,一来他因为企业认知能力没有达到预期,这个东西被激进型功利市场污名化了,二来我想为其正名的尝试,是徒劳无功甚至伤害自己的。自那以后我没有和他说话。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张卡片--使命感并不等同于你的生活方式,并不等同!它是一种内在的喜悦,一种让你感受到快乐幸福滋养的源泉。
我同意吗?一部分。
和一同龄人第二次见面对方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上次一样,什么都聊,我说,我们上次什么都没聊,他说,no, we talked about everything. 是的,中西文化差异,政治历史外交,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彼此的过去,如今秉持的价值观,确实都谈了,但对于当下的感觉和关系的认知,并不曾提及。彼时,另一同龄人说,我只希望认真和你讨论下当下的模式,我回复:我只希望和你讨论下保龄球和斯坦利杯。
聚焦点在主观感知和客观世界的切换,也许就是人与人遇见的timing.
人类是否真的需要一个渠道或者载体做为客体通往客观世界?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种使命,也许是放弃对主观世界的维护随时下恰巧处于的过渡期不健康的社会碾压,偶尔检视一下,是留下了一方净土,还是碎了一地鸡毛。
如果不去爱别人,创建一个自己的小天地,也许是心灵的富足,也许是物质的富足,也许是搭建一个让自己满足的社群,小家庭、同事、物质、精神、社交、爱好、偶尔远行、多数时间为维系自己这个社群拼搏。就是大多数人说的*生活*。
对于开篇问我问题的那两个朋友我想说,至少,承认这也是个选择。
而五号电池,如若决定要照亮世界,变成蓄电池?加外挂?这也是个选择。
![](https://img.haomeiwen.com/i6075263/19ca1c8168fb3d8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