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的反省
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受人诬告,说他“不信城邦的神,自立一个新神,并且腐化雅典青年”。
所谓“腐化”雅典青年,当然是诬告。
苏氏只是每天在市场或体育馆与许多人“聊天”而已。
但是,听过他聊天的人自然会开始省思人生的价值何在。
然后,这些年轻人(包括柏拉图)对于现实世界的虚伪与不义也自然会心生反感,想要予以革新。
社会上的既得利益阶级或阶层察觉到这个威胁,就联手诬告苏格拉底。
至于控告苏氏不信城邦之神,这在当时已经不算新闻,因为雅典的神明主要是“奥林匹斯山”神话中的诸神,像是一般的民俗信仰。
信或不信,其实差别不大。
比较特别的是,说他自立“新神”。
其实他说的是:
从他年幼时起,每当他正要去做一件恶事时,内心的“精灵”就会告诫他说“不可”。
这内心的精灵无异于人的良知,又怎能说是自立新神呢?
在被人诬告而接受审判时,苏氏终于登上了大讲堂。
面对五百名法官与众多亲友,他侃侃而谈,畅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死亡观。
他说:“没有经过反省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弟子柏拉图记下了这段冗长的发言,写成《自诉》,使苏氏的思想流传千古。
死亡的省思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知道法官团判了自己死刑,就发表了一段有关死亡的省思。
他认为,人不必害怕死亡。
死亡很有可能是件好事。
因为它必定属于以下两种情况之一。
第一,它是一种结束。
人死了一切结束,人也没有任何知觉了。
这样的死亡有如“无梦的安眠”。
我们平常睡觉时没做梦,不是觉得很幸福吗?
那么,死亡不是我们所奢求的吗?
第二,死亡是一种变动,身体开始腐朽,但是灵魂却从此世“迁移”到另一个世界。
这时灵魂摆脱身体的束缚,可以自由拜访我们心仪已久的古代圣贤,那不是一大乐事吗?
后代的人谈起死亡,如果不由宗教的立场去说,那么就不得不承认苏氏的观点确实高明。
有生就有死,这是万物最简单易懂的道理。
对于自然会发生的事,何必寄予太多的喜怒哀乐?
人的生命是什么?
人除了身体,还有灵魂。
所谓灵魂,又称生命原理,是使人成为人的特殊成分。
这个成分使人在有生之年可以思考及选择,可以行善与为恶。
那么,人死亡之后,这样的灵魂不是得到解脱,可以自由前往与古人相聚吗?
善人相聚,彼此为善,其乐无穷;
恶人相聚,相互为恶,其苦亦无穷。
行善与为恶是我们现在可以选择的,岂可不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