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约
之前的标签曾是一年学习锻炼,其用意为时时提醒自己夹起尾巴做人,初来乍到,务必谦虚谨慎低调,不要张扬。今日将标签修改为一年之约,实更加看重一年挂职结束后的锻炼与成长。三十五岁,一个普遍重要、却对自己有些尴尬的年龄,就业时这往往是一个硬性年龄门槛,达到或者高于这个年龄,就会失去很多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同时这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龄,因为通过毕业后几年的积累,这个年龄往往开始得到提拔与重用,陆续走上中层管理职位。而我的尴尬在于:过度寄希望于一个六年的博士学位,结果却未能在最宝贵的时间中积累起学术优势,结果将不得不错过今后的一系列学术人才评定机会,为自己今后学术生涯平添了诸多困难;同时开始考虑尝试进入管理领域,却发现面临复杂的人事关系剩下的只有不安和焦虑,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年之后是去是留,岂是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就能决定的?
于是,自己在三十五岁,重新走到了十字路口:是科研,还是行政?如何增加固定收入以应对更大的家庭开支?
一、过渡期的基本策略
现在自己所处形势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而且无论是新进入职的90后博士/博士后相比,还是和已经在行政岗位上历练多年的同龄人相比,自己都不具备什么优势,相反,劣势更加明显。
然而,世事无绝对,现在缺的不是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缺少的是既懂科研,又懂行政的科研管理人才,尤其在高校这样的教育机构,更加明显。所以,也许这就是自己的一点点机会。
但是,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行政工作繁琐多变,尤其相对未来而言充满不确定性,可以因一事而升,也可以因一次失误而剧降,所依凭的无非是对于所处形势的分析把握能力,以及做事严谨细致认真的态度。而当干部年轻化的时代到来,自己不得不成为被拍在沙滩上的上一代时,又可以依据什么立足呢?
相比于行政事业的复杂因素模型,科研事业就相对明晰确定了。只要自己稍有基础,瞄准一个方向深入钻研积累十年,一般终可小有所成,在用以安身立命之余,为自己忙碌的人生多少添些兴趣,也值了。
是故,这一年作为自己人生步入中年的过渡期,必须同时坚持科研发展与行政管理锻炼同步进行,白天在单位就多学习、多思考行政办公能力技巧,认真完成领导交付工作;晚上回到家则要争分夺秒、合理规划科研活动,力保每年至少一篇SCI与一项发明专利,凡事贵在坚持,努力坚持五年势必有所变化。
简单小结下观点:
安身立命的关键,首要看自己的技术实力,既然有了技术的底子,就把这种基础和优势发挥到最大,这是对年龄抗性最好的优势;其次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其中首重综合分析处理能力,以及相应的办公能力培养,然后才是纸短情长、与人交际的方方面面。
本周计划业余学习完成在线AI课程中的神经网络章节,然后每周适当补充学习一章内容,剩下时间开始调研论文,进入研究阶段,自己的目标是暑假七-八月份可以完成年度一篇论文的初投与发明申请指标。
二、开源节流
这个词提了不止一次。核心原因是现在自己在背负了两套房贷后,经济压力陡然加大。可能同龄人没有几个像我和媳妇过得这么惨的,如果没有两边父母的帮扶,估计吃饭都成问题。
所以我们俩从去年开始,就进行了多种收入尝试。媳妇起步早,现在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外快方法;而自己起步晚,直到今天还在为如何增加每月少得可怜的收入想办法。
虽说现在是知识付费的时代,兴起了各种开课增加收入的热潮,但是相信一段时间后人们就会发现,只有精品课可以留存,而大量的草根课程就意味着被淘汰。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如果大家都出来开课授学,那就要比比资质和能力,看看谁才是状元了。
自己计划新的一周,在盲审结果出来前,集中调研下当前的知识付费渠道,重点是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打造自己的价值输出课程;进而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开课平台,并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
三、用心教育
最近我发现了,作为父母,如果工作上不顺心,生活上不如意,就会进入到本能的自我保护阶段,主要表现为排斥所有需要承担的其他工作或者任务;而当孩子来找我们时,就会不幸撞车,成为我们情绪的出气筒。
无论是我,还是媳妇,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时不时会表现出上述问题。
每当孩子乘兴而来,领着责骂而回的时候,自己心里就不难受吗?即然难受,就下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仅仅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还不够,就每天认真完成工作,争取把工作的压力和烦恼统统留在单位,不要带回家里。
调整好呼吸,面对围棋的失败,还有日常的挫败,自己还是太需要修心了。
不过从围棋上自己学到一点:凡事不可操之过急,稳扎稳打,进攻的同时兼顾防守,如果一味进攻导致弱点暴露就不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