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早起读书跑步写作,我的人生四件套
道路既山顶,走起早起:06:00醒即起。遛狗时刻,收获新的觉察。
昨天坐同事车,无意中说起开车时的一个小困扰。“我皮肤偏黑,所以特别怕阳光直晒。平日里出门,都会做一些遮阳的措施,比如带伞或帽子,但开车的时候,遇到左边有强烈阳光时,我就坐立不安。阳光透过玻璃,照在脸上,不仅会变黑,还容易引起焦虑的负面情绪。这是我开车几年来,最大的困扰。”
我一边说着,一边摸着昨天刚晒完的左脸颊,仿佛还有太阳晒着火辣辣的感觉。
好友看了我一眼,奇怪的问我:“你开车几年了?”“5年,怎么啦,这太阳晒和驾龄还有关系?”我打趣了一句。好友认真看了我一眼,伸手把额头前面的太阳挡板用力扯了一下,挡板的右边掉了下来,她娴熟的把挡板转了一圈。之前在正前方的挡板,真好挡在了驾驶座左边的玻璃上,正在开车的她,脸上的阳光瞬间被遮挡住了。
好友用行动告诉我如何变换挡板方向,完美遮挡驾驶人员前面或左边的阳光。她歪头看着我,笑了。“天,我开车几年了,这个遮阳板在眼前也晃动了5年,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它可以变换方向呀。平日里总说固化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想不到日常小事里,我就是一个固化思维的人。”
我敲了一下自己脑袋,接着说:“平日里遇到太阳晒到左脸颊,我都是在想用衣服、书遮挡一下阳光,但一只手扶着方向盘太危险,大部分时间都是干晒着,一筹莫展。脑海里还想着,暴晒这么久,我的脸会不会不对称呀。反正每次遇到开车时晒半天,都会影响我一天的心情。
想不到折磨这么久的,在我看起来很难解决的事情,压根不算事,老早解决办法就摆在了面前,只是我不知道。当我坐在车里,来回摆弄遮阳板前面或左面时,惊喜捕捉到三个觉察。
一是收获新知的喜悦。陪伴5年多的车伙伴,一定有很多功能我是不知道的。随着与它接触得越多,一点点解码它,也是让自己增长知识的很好机会。计划多和开车多年的老师傅请教,随时能学习到与车有关的知识。
二是提高一点对车的好奇心。几乎每天都有几个小时与车在一起,等红绿灯或等人时,对车内每天熟视无睹的东西保持点好奇。这个导航系统除了音控导航,如何把爱听的歌曲导进去,要琢磨一下。老爸常提的,开油门旁边有个小按钮,按下去车头盖会打开,要检查一下有没水,找机会我也要试一试。对车越了解,突发事件发生时自己越淡定。
三是要不耻下问。工作、生活遇到困难或问题,要大胆上个请教。如脱不花所说,上个请教,是万能的沟通技巧。不管和谁在一起,给对方抛个对方擅长的问题,虚心请教,一定会是一次愉快的沟通。同理,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与其苦等好答案,还不如找到合适的人,来个请教,再具体说出自己的困惑,说不定,比上百度还快,答案就出现在你的面前。
读书:李松蔚《5%的改变》9·焦虑成了我的舒适圈
我学习到的知识:
李老师能通过提问者的描述,指出对方焦虑的用处在于不断“折磨”自己,是一种内在的补偿机制。而且李老师还建议他在焦虑时,做一些自我折磨的尝试,比如平日里没有动力去做的事情。这些,都让我耳目一新,有种豁然开朗感。
看出对方不用太用力,就已经拥有常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得不到的东西,这种情况下,提问者既然还有不安感,是我没有想到的。或许这是心理学奇妙的地方。做更多自我折磨的事情,说不定让提问者的不安感会减低,反而会找到缓解焦虑的办法。
“只要焦虑了,我就去折磨自己”是李老师给提问者的建议。提问者在7天的反馈中,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到李老师建议,对于平复心情的效果挺明显。未来遇到类似情况的提问者,我也可以学习李老师的做法,让当事人直面折磨,主动创造自我折磨机会,在做之前没有做过事情的过程中,反而把焦虑放下了。那一刻,充实、满足、快乐有趣等正面情绪也会油然而生。
如果我是咨询师,我会这么做:
对舒适圈的理解,大部分人都认为是让自己舒服的状态,想不到你自己定义的舒适圈是焦虑。这个总结让我有点诧异。
我看到你说“大部分任务如果你沉下心来做,是可以完成得又快又好,尤其是绘画。”很想听你说一说,你之前做过得任务,从开始接到任务,到最后完成得又快又好,你是怎么做到得?在这个过程中,你有焦虑吗?当时你是怎么克服的?
画画在你看来,是让你快乐的事情。试试这种方式过一周,看看这样会不会让你感觉好一些。当你觉察到你在焦虑时,或者睡不着觉时,不要勉强自己,拿起画笔,画一副画。什么主题都可以,把你拿起笔,想画什么?怎么构思的?这副画是送人还是自己收藏?如果送人送给谁,都可以在画纸的背面记录下来。
跑步:游泳30分钟+跑步机慢跑30分钟。好友邀请直播连麦,做个克服拖延的小主题。利用运动的时间,挑选了与拖延有关的书籍,每天听一听,做为前期收集信息的一个渠道。
收听了《拖延心理学》,清楚了一个定义。什么是拖延症。之前认为的所有做事拖拖拉拉的人,都统称为拖延症。听书后,我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观点。不是每一个做事爱拖延的情况都叫拖延症,有些人做事拖拉,但不难受、不纠结、不自责,且也没有意愿做出改变的,不叫拖延症。
真正拖延症的人是指,做事拖,但在心理上不接受自己这种样子,想要改变,但又做不到。久而久之,这种矛盾的心理导致极度的痛苦,甚至身体出现头痛、胃痛、失眠或影响自己正常生活的。这才是拖延症。
听书涨知识,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在开车或运动时,可以并行学习。最让我喜欢的是,在做运动时,大汗淋漓的愉悦感满满,记忆力超好。我一边跑步,一边笑了起来。之前见到同事做事拖拉,就说人家有拖延症。原来错的人是自己。
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节奏,快或慢,在大家的心目中,标准都不一样。关键做事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工作效率而自我折磨,就不能和拖延症划上等号。
了解了这个错误认知后,我在跑步时就有了一个想法。身边同事拖拉做事的也不少,今后不要一刀切,对于没有按照计划完成工作的同事要多一份观察。做事慢且没有任何想调整的同事,要明确最晚完成时间,在做的过程中要制定反馈节点,比如第一阶段结束时要口头汇报,转入关键阶段时,要及时汇报,自己需要重点跟进等。
做事拖但情绪不稳定,甚至种种迹象看出身体不太好的同事,要做好沟通,多和对方聊聊工作或生活,让对方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里,甚至多了解一下工作的困难,让真正属于拖延症的同事,能在具体项目中不要拖延。
当你观察到对方就是一位拖延症的人时,还有一个简单的做法。把任务安排给他时,做之前做个沟通,这个任务你计划做多长时间,期待达到什么效果。让对方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拖延症的人有个常见的问题,容易陷在完美的想象中,他期待漂亮完成任务,给大家一个惊喜。因为有这个期待,他就越过了完成这个阶段,跳到了完美,反而会造成拖延。
所以,明确知道对方拖延时,先把关键信息沟通好,把完成的事情和时间确定好。这一切完成后,再进入下一步打磨到完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