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被迫去参加了个酒局。
我这个人,第一天生不好酒,第二天生不好酒局。你让我和朋友们坐一起聊天吹牛还是可以的,但只要一喝酒,我就浑身不自在,因为确实没酒量,而且酒局时间都挺长,我坐不住。
因此我年近不惑,参加的酒局也不少了,却说不上哪一次是享受。
昨天晚上就是这样。本来我一大堆事,去见的人又不熟,我是一百个不情愿。后来实在抹不开面子,还是得去,我想了个办法,决定开车去,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不喝酒了。
去了以后,和所有酒局都一样,一帮子互不熟悉的人先坐在沙发上尬聊,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我坐一旁看电视,打定主意不喝酒。后来主持人到场,场面乱哄起来,一顿相互介绍后,主持人安排落座。没想到,把我安排在“副主宾”的位置,我百般推辞还是不行,必须得坐。
落座后,服务员倒酒。主宾和主陪都倒上了,到我这,我一边用手掌把酒杯捂住,一边掏出车钥匙,对主陪说,抱歉,今开车了,不能喝酒。主陪倒痛快,把手一扬,说开车有什么关系,找个代驾,把酒倒上!一句话就把我化解了。我手还捂在酒杯上,说不行不行,你们喝吧。主陪说倒上倒上。后来不知怎么的,我手就松开了,当时形成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我心里边清楚地在喊“别喝别喝“”,嘴里说的却是“少倒点少倒点”,手上还一下下敲桌子表示感谢。我想那一刻我一定是世界上最别扭的人!
后来就和所有的酒局一样了。我精心准备的道具,车钥匙,早就被别人收走了。
再后来,我消耗了一个晚上,带着一肚子难受回家了。
今天早晨,我躺在床上,又为自己的意志不坚定生闷气。忽然想到李老师在第一节研修课上的一句话,“半死不活”的实质是“活”,“半推半就”的实质是“就”。
这话太有深意了。想想自己昨天“半死不活”、“半推半就”的状态,一点都不坚决,可不就是告诉人家我还“活”,我能“就”吗?真有高手,刚喝两杯就装醉趴沙发上睡觉去了,谁叫都不起,这才叫真“死”,一直等散场了才“活”过来。
我就是脸皮薄,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想想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很愁喝酒,却哪一次酒局也没逃过,每次喝完还都是这样自怨自艾的状态。
上网找了找李老师关于“半推半就”的文章(《选择困难:不敢?不愿?不能?》),看完之后出一身冷汗。文中这样写:
“选择困难的背后是渴求完美,其根源却是安全感的缺乏。无意识的‘不敢’,会被当事人有意识地说成‘不愿‘,并最终以行为层面的‘不能’来呈现。”
这段话很尖锐,但我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像我昨天的情况,其实就面临两个选择,喝酒or不喝。其实,选择哪一种,天都不会塌下来,但我却反复纠结,其根源就是又不想喝酒,又怕别人说,尤其是还被安排成“副主宾”,怕别人说不给面子。说白了,就是渴求完美,自己和别人,谁都不想得罪。
“安全感的缺乏”这一点也很有道理。能够坚持自己意见的人,他的态度是坚决的,气场是稳健的,他不会轻易为别人的意见、外在的因素动摇自己的信念,因为他内心是安全的,这种安全感会让他不去计较因为“选择”而失去的另一些东西。
其实昨天我面临的情况,就是能不能“拒绝”。尽管我做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铺垫,还找好了理由,但最终在行为上,还是表现为“不能”拒绝。按照文中的理论,这和有意识层面的“不愿”,和无意识层面的“不敢”密切相关。
我很认同。这需要好好探索。
写于2019 年11月2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