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乱世,百家争鸣,战乱四起,硝烟滚滚,支离破碎,各国为权势大打出手,天下之君却处于混乱与迷茫之中。而也正是在这样的乱世,在这个群雄争霸的时代,一批又一批的读书知识分子,带着自己所有的知识、境界,甚至生命在这之中闯荡着,孔子就是其中之一,但他是最具代表性的,可是为什么孔子会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呢?为什么孔子会成为圣人呢?
公元前51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他的童年生活因为父亲的早逝和母亲相依为命,所幸孔子从小就非常懂事,并且非常聪明,而母亲也在他十七岁时去世了。对于孔子来说,这必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难道孔子因为母亲的去世就要止步于此吗?难道孔子要从此一蹶不振吗?对于孔子来说这完全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的他已经有了“师傅”,十七岁的他也已经有了方向和目标,所以对于他来说虽然是一个创伤,但对于他后来的发展其实也是没有太大影响的。也正因为这件事,使孔子更加的发愤图强,并且逐渐有了自己的那一套思想体系,于是孔子的平天下的观念逐渐占据了孔子的思想。在他二十七岁的时候,他做了一回小官,但是他发现其实这样的官职并不能帮助他的思想走上真正的政坛,从而也就无法达到平天下的这一目的。但是尽管在政治上并不是很如意,因为他的思想的影响,已经有人来找他求学,此时的他年仅三十岁。他的家乡鲁国在当时处于一个非常混乱的状态,三家分政,甚至已经把一国之君赶到了齐国去,孔子也在鲁国待不下去了,因为此时他的思想在鲁国根本没有办法得到实现和实施,所以他只好追随着国君去到齐国,看看在那里有没有机会来实施自己的抱负,而此时孔子只有35岁。但是在齐国,孔子依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孔子又回到了鲁国,但是他发现此时的鲁国还是非常的混乱,也无法实施自己的抱负。于是孔子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之旅,此时的孔子已经55岁了,一路上他经过了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陈国、蔡国,并在这之中经历了不少的磨难和挫折。终于,在周游列国无果之后,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鲁国,此时的他已经68岁了,鲁国的国君邀请他去当官,但是他已经没有那个精力来承担他要干的事情了。于是他开始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之中,毕竟孔子不只是有政治上的追求,还有教育上的那种想要把自己思想传承下去的精神,公元前479年孔子在鲁国安详去世了,享年73岁。
在春秋时代,中国所遭遇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秩序的崩塌,导致礼崩乐坏,到处都是战争,人民苦不聊生。有权势的人渴望得到更大的权势和利益,以及更大的荣誉的名号;而贫苦的百姓们只会因为这些战乱和有权势的人想要得到的利益,从而处处受到压迫和无限的劳役。此时的中华土地上到处都是鲜血、纷争,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百姓平安定下来,使国家安定下来,从而达到“平天下”的目的,而他周游列国就是去传播自己的儒家思想,他想要在政治上得到自己思想的实施,但是实际上,他的那种思想在当时只是个大思想中的其中一个,并且因为大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的种种原因,使得他好像看起来并没有成功的使自己的思想进行传播。但如果我作为“当事人”,我面对那时候的乱局,我会用怎样的思想或者说怎样的计策呢?我觉得首先肯定不是法家的,因为百姓被那些有权势的人已经压迫成了那样的地位和处境,如果我再去施压给百姓,那么百姓说不定会造反,或者说进行更强烈的举动,毕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是孔子穷极一生,在各国奔走,看似好像也没有将儒家思想进行在政治上的传播和成功,但是儒就是需要长久的思想上的改革和某些思想上的进化,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使所有人都接受这样的很超前的思想,然后使整个国家安定下来,这样的事情在春秋时代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
不仅如此,孔子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整个大乱世,他还有着许多思想的竞争对手,有很多思想家都不认同孔子的治国方法,比如法家、墨家、道家。法家会这样反驳:“你们儒家这样以思想教化的方式在这样的乱世是完全行不通的,必须要采取一些强硬的手段才可以使国家恢复安定。”而道家会这样反驳:“你们儒家说的这些东西其实是无用功,顺其自然,让事情自然变化,到最后也就没有事情了,为什么要花费那么长的时间去诉说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呢?”而墨家会这样反驳:“你们儒家所用的方法固然好,可是所讲究的形式规模也非常巨大,废人费力,完全就是在浪费我们所有的资源和人力,所以这就是行不通的。”但是面对这么多反驳的声音,面对着大乱世,面对着各国君主的不待见和自己的生命陷入危险的时刻,孔子却没有退缩,他勇敢地站出来,并且大声地在这样的乱世中,在这样的黑夜中传播着自己的那一束火光,传播着那样的思想和精神。
所以在这样黑暗的时刻,孔子到底做出了哪些事情呢?他为什么会被称之为圣人?为什么会被称之为在黑暗中的一盏孤灯?这正是因为他的儒家思想,其实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充满着坎坷和无数的困难的。他在周游列国时甚至有时候到了绝粮的地步,不受人待见,被人窥视,受人辱骂,但是这些却都没有影响孔子对于平天下,对于是百姓安定的追求,他可能在一开始就知道他的这种思想是超前的,能够在政治上成功的几率是非常微小的,但是他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和困难之后,依就选择坚定地走下去。他穷尽一生,甚至把自己比喻成一只狗,试问有哪个人会这样来形容自己呢?但实际上他并不是像狗一样,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他有着朝向和目标,只是没有可以施展的空间和平台,因为这样的思想在当时看来是完全行不通的,可是那又何妨呢?难道就可以作为阻挡孔子传播思想的绊脚石吗?这可能确实会对孔子传播思想进行多一些困难,但是这些困难对孔子来说都是可以进行突破的,都是可以冲出的黑暗,举起火光的。
孔子的出现注定是不平凡的,恰好,他生活在了一个春秋,那个大乱世,恰好他吸收了乱世中各种各样的思想以及战乱的祸患,他又是一个好学、努力想要使国家是天下安定下来的人。他有这样的志向,他更有的是朝向这种志向的那种勇气和底气,那是很艰难的,那是充满挑战和奇迹的。有人会说:孔子为什么会成为圣人呢?他只不过就是一个在政治上失败,有一个思想,然后有很多弟子的人,仅此而已啊。确实,他在政治上确实没有成就,确实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成功,但是他却为后世留下了他那超前的思想和治国之道的方法。但是孔子最应该被人们记住的不只是他的儒家思想,更多的是他个人的人性光辉和他的精神,他的内心更值得人们去关注,孔子如何创建出这样的思想体系,又是如何成长出他那样一个伟大的身姿?他的精神和内心,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他的那个样子的,这些问题终究会得到解决。
孔子,在那个昏暗的黑夜中,努力的想要让整片天空重回光明,但是他做不到,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光在四处闯荡,跟随他的光越来越多,光越聚越多,最终,这束光将照亮黑夜,冲破黎明,然后照亮天空。但那个时代,又有几个人是清醒的呢?人们的思想是麻木的,是浑浊的,但孔子就不是,他在黑夜中睁开了双眼,看见的是一片黑夜。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想如此急迫地想要照亮这片天空,照亮整片天空,后来他看透了现在的天空不可能被他现在的光所照亮。于是他开始把灯火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灯火的传递,使得火光越来越多,而这就是孔子一直以来在做的事情啊。这就是孔子,这就是孔子一直在传播的光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