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立于此世界中,芸芸万物,立身处世其有本乎?
明德本具,此心对天地万物皆有不忍。
虚灵不昧,知善知恶,莫非良知之用。冥冥中主导着我们的人生。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故立身无他,求放心而自得。
二、求本为善,其有效验乎?
大舜从躬耕与畎亩,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孔子言:“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言:“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
颜回从“退而省其私”,到“不迁怒不贰过”。
一念为善,则一念心安;一处改过,则一处受益;深造以道,则左右逢源。故孟子言善养浩然之气。
三、舍本为恶,其有果报乎?
有积善不深,故有应物之累者;
有杯水车薪,寸心乱而不至造孽者;
有怨天尤人,无时不患得患失者;
有侥幸妄为,而身败名裂者。
一生短暂,不可不惧。
四、如何尽心?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恻隐是非诸心虽闪现,然处外物纷乱之中,人欲胜而良知泯。
1、立志
以上皆是立志。
《了凡四训》言“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
立志,造成效验应该是对圣贤的向往。于是深入了解圣人,便是实有诸己的功夫。
2、学习经典,体贴圣贤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圣人先得我心之同然,不若效法孔孟,以万世师为我师。
一者,即读书会所谓“对面亲聆”。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二者,即读书会所谓“体贴古人”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3、切己
《朱子语类》“格物,须是从切己处理会去”、 “人固有理会得处, 如孝於亲,友於弟;如水之必寒,火之必热,不可谓他不知。但须去致极其知, 因那理会得底,推之於理会不得底,自浅以至深,自近以至远。”
王阳明也说“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所以,功夫一定是实有诸己,从已发良知来追究,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那样都是私欲。
4、改过
切己的表现是深刻自省和笃行。而第一道关是改过,改那些积年累月之过。
首要即是与父母家人相关的坏习惯,孝悌其为仁之本也。
我们之所以知过,乃良知虚灵不昧。故据此改过,当追究到底。阳明所谓“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朱子则言:“须穷极事物之理到尽处,便有一个是,一个非,是底便行,非底便不行。凡自家身心上,皆须体验得一个是非。”
所以,以上即从良知已发处改过,通过深刻自省和笃行,来追究到底。
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了立志学圣贤、切己改过的功夫,自然会由内而外的改变。
一者,师友之道,不可不慎。亲仁人而远小人。
二者,求合宜环境,以收拾思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