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笔记涵盖了第3-4讲的内容。
03|怕:什么让我们貌合神离?
在现实中,很多人抗拒亲密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是:怕。
提出依恋理论的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曾仔细观察过幼儿与母亲分离时的情绪反应。他发现,孩子被迫跟母亲分离后,会依次产生三个不同阶段的反应:抗议、绝望和疏离。
怕的第一种形式是不让自己真正的进入亲密关系。
怕的第二种形式是表面上进入亲密关系,却调动内心的防御机制,屏蔽自己的感觉。
爱和怕是亲密关系背后的两种动力,因为渴望爱,我们想要亲近他人;因为怕,我们又想方设法让那个人不那么重要。
04|融合:粘人的爱
从“我”到“我们”的过程像是自我交换的过程,一个人拿出一部分自我,来和他人的一部分交换。
可是,如果一个人对亲密关系感觉到不安全,让“怕”主导这段关系时,他会渴望对方跟自己一样感同身受,有着共同的情绪单元。
这种要求“你得和我一样”的感觉就是融合,融合让两个人都死死绑在这样的关系中,失去了自我的空间。
融合的两种倾向:这种关系的逻辑是“因为两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对方应该听我的。对方应该符合我的想法,否则我就会生气,要用我的方式来纠正对方的行动、感受和想法”。
一种是主动融合,表现为控制。
用这种策略的人会非常强势,容不得别人和自己不同。他们的本意是希望通过这种一致性,让两个人联结得更紧密,却经常因为这种强势,把对方赶走。
另一种是被动的融合,表现为讨好和服从。
因为两个人是一体的,我就都听对方的。我压抑自己的需要、愿望和想法,把两个人之间的差异当作是危险的事情,从而来保持两个人之间的一致性。
用这种策略的人,经常会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不是指生活上的不能独立,而是情感上的依赖。这样的人会取悦别人,会回避矛盾和冲突,维持表面的和谐。
有时候,这两种融合的策略混杂在一起。无论是哪种融合,都会让两个人之间缺少空间,最终损害了亲密关系。
好的亲密关系的标准,那就是既亲近,又给彼此空间,而不是把彼此绑得密不透风。就像一个作家说的:“好的爱情,只会发生在两个独立自主的自由人当中。”
这两讲的内容,让我对“我”和“我们”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强势的要求或是控制对方和自己一样的感同身受,是情感的绑架。每个单独的个体都有自身价值观以及行事风格,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在原则性事件上坚持自我,同时给予对方充分的理解与尊重,保有双方的物理和心理空间,是让双方都舒服的相处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