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

作者: 笑笑的羊羊 | 来源:发表于2017-03-22 20:26 被阅读227次

主题:追风筝的人寓意:忠诚,信守承诺,讲义气的人。人生中有不忠诚的行径,需要自我救赎,才能解脱。

书籍类型:表面上是讲述宏大背景下的悲欢离合,实质上在剖析人性,实现自我救赎。

特色:1. 以第一人称叙述,心理描述细致,贴切,更显真实,给读者以代入感,感受更深。

2.剧情跌岩起伏,往往出其不意。

3.插叙、回忆颇多,故抒情和传达的心理浓郁热烈,与主题相辅相成。

故事简介:讲述主人公阿米尔犯下背叛、陷害的罪行之后,在成年后,为此付出代价,并与父亲看齐,从而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

阿米尔从小生活在富裕的阿富汗家庭,家中有父亲、仆人阿里和他的儿子哈桑,阿米尔和哈桑是玩伴,哈桑是阿米尔忠诚的朋友。阿米尔的性格行为处事中不好强,在父亲的眼里,没有男子气概,父亲在与好朋友拉辛汗的聊天中,也透露对儿子阿米尔的失望,阿米尔极度渴望得到父亲的爱,希望与父亲无话不谈,而现实是每天早餐两人无欢笑,沉默无聊。在阿米尔眼里,父亲不喜爱他,反而父亲的一举一动显示出他喜爱哈桑更多一点。阿米尔于是心有嫉妒,对哈桑怀有敌意。

阿米尔和哈桑是同龄人,他们常常去小山坡玩耍,读书,一玩就是一天。哈桑没有文化,不认字,阿米尔读给他听,当然也常常嘲笑、讥讽哈桑。但哈桑很单纯,依旧对他极度信任。他常常问一些问题为难哈桑,比如:“如果有一天你为了我,需要吃土,你会去吗?”,表面上是为了检验哈桑的忠诚,事实上是赤裸裸地欺负和歧视一个仆人,一个哈扎拉人。

风筝大赛是喀布尔的儿童盛会,哈桑心领神会阿米尔的微妙心理:要是能得个名次,做一个让父亲自豪的人该有多好。于是,哈桑帮助阿米尔夺取第一名,两人神采奕奕,高兴非常,在喀布尔,捡到在比赛中隔断的风筝,可以祈福。哈桑是放风筝和追风筝的好手,答应阿米尔追到第二名被割断线的风筝,但是追到风筝后,遇到恶棍阿塞夫,阿塞夫仗势威胁哈桑,要么交出风筝,要么挨揍。随后,阿米尔赶到,眼睁睁看着恶棍殴打哈桑,没有上前帮忙,当时,哈桑已经意识到阿米尔在身边,没有期望作为少爷的他可以出手相助,自己默默的承受苦痛,默默养伤,没有把自己身受重伤的事表现出来。获得风筝比赛第一名后,获得父亲的欣赏、宠爱。随后,往后的一段日子里,阿米尔风光无限、充满幸福。阿米尔尽量回避与哈桑玩耍,交谈。阿米尔生活在愧疚、痛苦的泥淖,他多么希望让哈桑消失他生活的视野,付诸行动后,陷害哈桑有严重偷盗自家物品的行为,尽管如此,父亲相信哈桑,即使哈桑是真的偷盗,父亲也愿意原谅。哈桑或不愿揭开阿米尔的谎言,或不齿这样的友情或出于种种复杂心理,执意要与阿里离开家里。父亲执意挽留。最后哈桑和阿里还是离开了,父亲为他们的离开心痛不已。

俄国人入侵阿富汗,战争爆发。父亲与阿米尔一路仓皇、窘迫逃离到了美国,在美国,穷困,无依无靠,直到遇到了美丽的索拉雅,索拉雅在种族的歧视观念里和思想封闭的环境中,被贴上了不检点的标签。父亲花费毕生积蓄,不顾传言,为阿米尔和索拉雅筹办了一场风光的永生难忘的婚礼,在索拉雅的母亲雅米尔和父亲塔赫里将军的见证下,有情人总成眷属。但在平淡美好的生活里,阿米尔仍然对自己的罪行感到内疚,痛苦。父亲的朋友拉辛汗的一封信,打破了沉寂,“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一句话驱使阿米尔去见拉辛汗,阿米尔坐飞机来到白沙瓦找到了拉辛汗,拉辛汗此时已是垂垂老矣,身体孱弱,拉辛汗述说了埋藏在心里的秘密,哈桑其实是阿米尔父亲的私生子,这使得阿米尔难以接受,质疑父亲的品行,尽管他父亲从小以身作则,有正义。更震惊的是哈桑和他妻子曾与拉辛汗多年住在阿富汗,住在阿米尔的大宅中。战争爆发后,拉辛汗为了看病出国,哈桑因地位低贱,惨遭俄国佬杀害,哈桑和他妻子死了,阿桑的儿子索拉博去向不明。拉辛汗拜托阿米尔去寻找索拉博,阿米尔顾虑重重,加上对于哈桑所在国家——阿富汗战争的恐惧,死亡的恐惧,犹豫再三,最后踏上了寻找索拉博的旅程,一路上十分不易,

到达阿富汗,战争环境下生灵涂炭、建筑破败不堪,人们处在极度饥饿和恐惧中,阿米尔在好心司机的帮助下艰难的寻找索拉博,获知索拉博被塔利班士官收养,阿米尔为了获得索拉博,鼓起前所未有的勇气,登门拜访塔利班官员的府邸。进入虎穴后,与塔利班殊死搏斗,阿米尔被打得半死,痛不欲生。索拉博最后拿起弹弓,把塔利班的一只眼睛打爆,因此阿米尔获救。后来阿米尔想收养索拉博,并跟索拉博承诺了此事,但由于当时战况紧张、局势微妙,收养索拉博并办理签证回美国,不是易事,索拉博意识到这个美好的希望将要破灭,在洗手间割腕放血自杀,就在那一刻,在洗手间外的阿米尔在于跟妻子的通话中,确定一切可行,高兴不能自已,兴奋打开洗手间的门,想第一时间分享这个激动人心的好信息,在打开门的瞬间,惊诧、悲恸异常,痛彻心扉。随后,索拉博从自杀到痊愈,再到生活在美国的半年时间里,沉默无语、眼神空洞、毫无神采,阿米尔一家也一直生活在沉寂和悲痛之中,一次公园玩耍,阿米尔为哈桑买了一个风筝,索拉博毕竟是个孩子,提起了兴趣,眼神这会才有难得的神色,不过这神采也是稍纵即逝的,阿米尔与索拉博并排站着,放着风筝,阿米尔用小时候哈桑的技巧斗下了陌生人的风筝,索拉博嘴角微微一弯……

感悟:

人对童年,尤其是童年难忘的时刻,记忆是最深的,可能会永世难忘,而主人公正是背负着童年犯下的罪行的记忆,痛苦,内疚了几十年。罪行是童年时犯下的,从某种意识上讲,没人会太过在意,没人会揪着辫子不放,但当夜深人静,叩问心灵,心中不免风起云涌,夜晚不免失眠落寞,想一想,我们童年或以前犯过什么罪?这些罪行对于我们的人生的轨迹并没有多大影响,但在受害者的世界中,是山洪,是海啸,足以淹没他的人生。哈桑真诚待人,换来阿米尔的鄙视和背叛,哈桑带着怀疑自己三观的可能离开了他,往后的日子里,他肯定会惧怕与人成为朋友,因为朋友会捅刀子;他肯定在被俄国佬拿着枪指着后脑勺时,肯定在心想保住阿米尔的大宅的冲动和回想自己被背叛之间,苦苦挣扎,当然,他还是毫无疑问地选择与俄国佬抗争,小编清楚,那一刻,他心里为阿米尔的背叛暗自流血。没有理所应当的伤害和背叛,如果还有良知、善意,请为自己的罪行忏悔、赎罪!这才是父亲眼中具有男子气概的阿米尔。

阿米尔生活在富裕的阿富汗家庭,预示着阿米尔有一个是衣食无忧的童年,与哈桑度过的那个岁月,是何等辉煌灿烂,得到父亲的爱后,风光无限、自豪骄傲。逃离到美国,穷困潦倒,孤立无援。无意中遇到美丽的索拉雅,这让阿米尔时常思念她,思念的程度可以用魂牵梦绕形容,阿米尔做贼似的避开行人,紧张忐忑多次试探美丽的索拉雅,索拉雅开口说第一句话,让阿米尔感觉那一刻时间停止、空气凝结。得知索拉雅也喜欢自己后,两人不顾流言,勇敢牵手,举办了毕生隆重的婚礼,得到了所有亲戚的祝福。在婚姻过后的几年,激情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责任。两人的身体原因,没能要到孩子,这一点让两人失望不已。在告别家人,寻找索拉博的一路上,索拉博身处战争中,恐惧,困苦缠身,却依然勇敢向前。得知在塔利班官员的手中后,虽知是以卵击石,却依然鼓起前所未有的勇气与塔利班殊死搏斗,他被打的半死。收养索拉博,办理签证,这些事情一路坎坷,等一切就绪,索拉博却自杀,阿米尔痛苦不已。索拉博救活后,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人变得沉默无言,阿米尔也因此,生活死气沉沉,又在一个微笑之下,重拾生活的信心。从这个宏大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可以明显理解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人的一生起起伏伏、有低潮,有高潮。奇妙的很。在一个读者的角度看,一本书足以概括一个人一生的大概,可见人生之短暂!那为何不大胆去生活,低潮正常,高潮幸运,终此一生,问心无愧即可。

相关文章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读完《追风筝的人》,原谅我文笔粗俗,但是想试着写一写读后感。 01《追风筝的人》,追的是什么? 小时候的阿米尔,和...

  •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我当初看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追风筝的人》,我就产生了许多疑问:是谁在追...

  • 追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坐了两天的火车,阅读完一本一直想看却总是未看的《追风筝的人》。很早前就看过这本书的...

  • 《追风筝的人》——救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

  • 假若有风筝在飞,那就勇敢地去追

    假若有风筝在飞,那就勇敢地去追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又迎来了一个寒假,习惯了忙碌的我百无聊赖,读起了...

  • 错手放飞的风筝,我来追

    错手放飞的风筝,我来追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

  • 2019-01-15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读完《追风筝的人》已经很久了,现在才提起笔写读后感,有人说,如果你患有拖延症,那说明你在恐惧...

  • 追《追风筝的人》

    本周读书心得:一个三晚查课中偶然发现某班一男生手里拿着一本书全神贯注的读,直觉告诉我,肯定不是教科书,翻开书皮,我...

  • 狱司

    追风筝的人 for you , a thousand times over 是,我追

  • 风筝落下了,也能追——《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风筝忽上忽下,你在追寻的是什么? ——题记 纤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la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