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下编 重建课堂教学)( 摘录十五)

《课程的逻辑》(下编 重建课堂教学)( 摘录十五)

作者: 青石江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3-25 23:56 被阅读0次

               知识建构于教学创新

——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

☞   从个人建构主义转向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今建构主义的发展趋势。

☞    社会建构主义主张,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国接受其影响,通过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这个他人,是指现在的他人和过去的他人)社会建构主义取向的教学创新是值得我们追寻的。

一、从个人建构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

☞    “建构主义”基本上是一种知识论。不同于强调客观、绝对的传统经验主义或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其基本假设是:学习者是通过自身的主体性知识建构的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知识,来形成新的认识的。

  “个人建构主义”——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强调,个体是通过自我控制和变换认知结构,自发地形成自己内部的认识体系的。这种认识的特点可以视为由“内源性”活动与“外源性”活动两个侧面组成。

☞    “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于国际教育界。其源流是科尔(M·Cole)的“文化实践论”。其根本观点:“学习主体的能动的知识建构”与个人建构主义的知识论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大量心智的辩证的交互作用而建构的。知识形成的主要活动是语言和基于语言的相互沟通。(即:知识是学习主体在参与社会的交互的文化实践中获得有意义的建构。)

二、知识的社会建构与教学创新

☞   “文化实践论”——在科尔(M·Cole)看来,人类的心智获得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特定课题时进行的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系列,是作为文化成员应当获得的课题加以组织的,因此,不是随心所欲的。我们生活中的实践,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实践”,它是共享文化价值、成为文化成员的过程。

☞   学习观——不是“个人头脑中的符号操作,学习是同环境、他者“协调”,“构筑”知识的行为”,是“人们不断地相互合作的社会过程及社会交互作用的产物”。学习,是学习者建构他们对客体的理解的过程。

★   维果茨基:倡导的人类心智活动的四个层面——微观发生、个体发生、系统发生、历史文化的变化。

☞    教学观——从学生所处的真实生活环境中追寻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不足或与其已有的认知相互矛盾之处,以激发其学习动机。

       “当教师把自己的加工强加给学生的时候,我们就剥夺了学生创造知识和理解自身的机会”  。

       “学生是积极参与意义建构过程的主动学习者,知识是由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及个人通过适应与发展而逐渐建构个人理解的”。

        确立“对话文化”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基本条件。

☞   “知识是学习者各自能动地进行信息搜集,在各自的情境与语脉中建构的。教学不是单纯地记忆信息,而是搜集适于情境的信息,并同既知知识关联起来重新建构的。”

☞   《学校重建与改革的指南》(美国心理学会,1993)归纳出的12条教学原理,其中前十个原理涵盖了四个要素,即元认知和认知要素、情绪要素、发展要素、个体及社会要素,后两个原理是以个别差异作为焦点的。这些原理是贯穿了“适应”、“互动”、“发展”等这些教学创新的关键词的。

【感悟】好的教学是从充分地理解学生开始的。教学的重点是发展学生应对教育领域之外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何为充分地理解学生?一是学把握生的既有认知基础(既有经验、心智状态、学习态度、情感、习惯等),二是分析学生所处的社会和生活环境等。好的教师必须尊重并理解每一个学生,同时理解每一门学科(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课程标准)。必须给予学生深入学习自选课题的时间。为使学生建构他们自身关于课题的解读,必须开展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把学习过程模型化,而且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经验,教师自身必须是学习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下编 重建课堂教学)( 摘录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nfcftx.html